编者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当前,战“疫”尚未结束,“大考”还在继续。即日起,红网开辟《战“疫”日志》专栏,选择湖南各地一线医护人员为对象,以救援日志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日常工作,展现他们为全国抗疫大局守好湖南阵地、展现湖南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向薛名,在防护服后面写上了“最棒”来鼓励自己。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张盟 实习生 孟芷如 综合报道
向薛名,是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参与二次抗疫的青年骨干。感染科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主要阵地之一,向薛名一直奔波在抗疫前线。向薛名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抗疫一线的工作,如果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让我们无所畏惧、决不退缩。”
下面是她的记录:
自7月20日以来,张家界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发热门诊作为疫情防控的哨点、排头兵,其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我和同事们积极响应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党委号召,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岗位责任举过头顶,牢牢坚守在发热门诊前沿阵地。
7月21日早上8点,刚接班,我就接到电话:“向医生,武陵源某酒店有200多名游客直接或者间接与南京相关,需立即前往酒店完成核酸采集任务。”我随即和同事组成5人小分队前往酒店。待大家紧密锣鼓地忙完,时间已到了下午2点。众人急匆匆往医院赶,可接到的消息是游客一车车、一波波地来,都要排查新冠。
人手严重不够,但绝不能让核酸检测人员扎堆。在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先后增派其他科室多名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同时开设5个诊室,我们全体人员精诚团结、上下齐心,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度过了疫情早期最为艰难的7天,大量的核酸采集队伍压向了发热门诊。每天人数少则三四百人,多则达四千人。诊室内空气消毒机运行时噪音很大,炎炎夏日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面屏,听人说话很费力,我们不得不提高嗓门,时间一长,口干舌燥,汗流浃背,每个人都是连轴转,极其辛苦。
为了少上厕所,我们尽量不喝水,因为出汗丢失了水分,大家每次脱完防护服后都极度疲软。我们不仅需要初步完成流行病学史的登记、甄别,还要将各种情况上报院感科和疫情防控指挥部。哪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发热门诊的患者需等待核酸结果出来,经常会碰见患者抱怨、不理解,有的患者焦虑恐慌,需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做好耐心解释及安抚工作。很多患者防患意识不强,我们就要对他们做好防护知识宣教,这也是考验了我们医生的综合素质。
7月29日,发热门诊筛查出第一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医院立即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我作为医疗救治第一梯队中的一员,立即前往东区隔离病房接诊第一例患者。
来不及多问,我简单收拾行李,直奔隔离病区。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德尔塔”传染性极强,有亲朋好友劝说我能不去就不去,但是疫情来了,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我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到达隔离病区,医院领导叮嘱大家务必调整好状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确保病人的安全也要保证自身安全。
做好工作部署,第一例患者于7月29日11点左右到达病房。患者初来时情绪激动,既怕被亲友及社会看不起,又担心传染给亲友,内疚感沉重。我和廉国庆护士对其做了将近2小时心理疏导,最终才让患者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等到开好医嘱、写完病例,已是下午5点,下一班的医生过来接班了。拖着疲惫的身体,我脱下防护服,发现里面头发、衣服早已湿透,脸上被勒出红红的印子,鼻子的皮肤已被磨破,手套汗水将手泡皱,我一口气喝了一大瓶水。
作为一名有着10年工作经历的感染科医生,我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如对细菌、病毒感染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不仅协助主任完成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从专业的角度为年轻医生提供指导,也不忘教导学生以患者为师,勤于思考,勤于观察。多次获得了“先进工作者”“优秀医生”“优秀带教老师”称号,并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竞赛临床医学组“三等奖”,湖南省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最佳病例分享奖”。
这次“德尔塔”潜伏期或者说传代间隔缩短,传播能力在加强,传播速度在加快,目前没有有效的抗病毒方案,主要采取对症综合治疗,但仍需我们用最好的医疗资源给每一位病人以最积极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还要做好自身防护,勤洗手,勤消毒。
对于抗疫一线的工作,如果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让我们无所畏惧、决不退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坚守岗位,筑起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堡垒,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冲锋陷阵。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张盟 孟芷如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