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王礼对青蛙进行第一轮喂食。梁焕鑫 摄
红网时刻9月6日讯(剪辑 吴思静 星沙时报记者 梁焕鑫)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长沙县果园镇金江新村的稻蛙养殖基地热闹非凡,放眼望去,数不清的青蛙在稻田里蹦来蹦去,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醉美景象。
一大早稻蛙养殖户王礼来到稻田,对青蛙进行第一轮喂食。“客户昨天定了1吨青蛙,晚上过来收,纯利润就有一万三。”
2018年,果园镇金江新村引进“稻蛙生态种养”项目,3年多的养殖让“稻蛙”经济产值不断攀升,解决200多名劳动力就业,年收入增加200多万元。
养蛙实现致富 生活更有盼头
谈起稻蛙生态种养,王礼滔滔不绝。
“这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种养结合模式,水稻遮荫,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栖息场所,还原生长环境,保持稻田蛙原有的色泽和口味。”王礼介绍,稻田蛙又是稻田的捕虫能手,它的排泄物可作为稻田肥料,种出来的稻谷无化肥、无农药、纯生态,煮出来的米饭特别香甜。
2017年,王礼首次接触到稻蛙养殖,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多次到平江、汨罗一带考察,学习养蛙技术。2018年,流转土地20亩,从工人雇佣到挖掘蛙池、拉设防逃网,培育蛙苗,整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王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蛙年利润在2至3万元左右,自己承包了20亩土地,年总利润近50万元。“养殖的青蛙以黑斑蛙为主,可以饲养和销售,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走进养殖基地,一位老汉正背着消毒水给蛙地消毒,汗水湿透了衣襟。
据金江新村党总支书记李世平介绍,这是村民黄树明,2013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庭经济困难,2018年就介绍他在基地负责照料青蛙,每年固定工资5万元,等到年底还能拿到一定的分红收益,大大减轻了生活负担,实现脱贫致富。
望着眼前的生态美景,王礼充满信心。“稻蛙养殖风险高但利润大,我还需继续深入学习种养技术,做成熟后再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人致富,共同迈向小康生活。”
环境持续改善 乡村更有发展
行走在金江新村的田垄上,500多亩的稻蛙基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防盗网围起来的青蛙饲养区里,稻蛙和谐共生。
种养结合的模式下,村民们收获了有机稻、生态蛙,还见证了稻田生态环境的变化。王礼说:“杜绝了化肥农药,好多年没见过的野生黄鳝、财鱼、家鱼又在田里出现了,随时下网都能捕到。”
稻蛙饲养区边,田里的水,沟渠的水,清澈透亮。李世平说,近几年,全县落实“河长制”,乡镇管大河,村里管小河,纵横在稻蛙共育基地的几条沟渠,都有村干部专人负责管理保洁,为稻蛙生长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除了全面落实“河长制”,金江新村还通过实施农资监管、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确保青蛙、水稻产地绿色、产品绿色、品牌绿色,为实施“双水双绿”产业长久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保障。
一亩水田中,既种稻又养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为乡村带来了“1加1大于2”的生态效益。
优美的环境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近年来,金江新村陆续获评长沙市文明村、村集体先进单位等荣誉。李世平说,接下来将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美丽宜居建设,助推产业全面发展,带动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梁焕鑫
编辑:张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