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Vlog·诗中那抹红丨向钧:为革命牺牲时仅22岁

来源:红网 作者:李赛凤 陈奥男 陈珉颖 编辑:陈星晓 2021-09-30 17:20:5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似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李赛凤 陈奥男 陈珉颖 平江报道

岂不畏艰险,

所凭在忠诚。

何时达遥夜,

伫见初日明。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吴筠的《舟中夜行》,讲的是忠诚,不在说得如何,而在于实际行动,而这也是烈士向钧的真实写照。

向钧.jpeg

向钧烈士故居。

“家庭与个人的事都是小事,革命才是大事”

向钧,1906年3月19日生于平江县平绥乡。自幼读新学,知道许多新事理。1921年8月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后,通过表姐杨开慧介绍,认识了毛泽东,在其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1922年1月,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被杀害,当他得知这是自己的姨父、省财政厅长兼华实公司总经理黄藻奇用五万元买通赵恒惕制造的血案时,非常气愤。当时家里人劝阻向钧说,得罪了黄藻奇,不但你父亲的饭碗保不住了,还会给全家带来祸患。向钧满腔义愤地说,黄藻奇这样的亲戚,我们宁愿不要!他还开导家里人说:“革命不能怕死,怕死不能革命。家庭与个人的事都是小事,革命才是大事!”他毅然邀集同学来到北门外黄藻奇的公馆,乘其不备,破墙而入,将黄藻奇抓了出来,迫使黄藻奇认罪。

向钧 (1).jpg

向钧烈士生前使用的凳子。

被敌人折磨致死,法庭记录仍然是一张白纸

“这把凳子,是向钧烈士生前用过的。这个凳子有个机关,打开就是他放革命资料的地方。”在向钧烈士故居事迹展室,向弟良指着一条长方形木板凳说到。向钧把革命资料看得比生命还重,这些保存下来的资料也确实为后续革命提供了很多帮助。

“向钧去世的时候才22岁,前天晚上刚跟自己的母亲告别,第二天到长沙参加党的秘密会议时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牺牲。”向弟良指着照片告诉记者,当时敌人对向钧施以酷刑,他却始终坚守党的机密。直到去世前,他的法庭记录仍然是一张白纸。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在致向钧烈士叔父向明卿的信中写道:“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1927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一个忠实能干的同志。”

好家风孕育好人才

向钧烈士故居的前身是向家砖屋,这里不仅孕育了忠实能干的向钧烈士,还孕育了“坚信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唯愿润之领导的革命早日成功”的杨开慧,以及牺牲在援朝战场的向安吉,这一切都离不开向家的好家风。

向弟良告诉记者,向家家风有三点,一是重视教育,靠耕读传家;二是男女平等,女子有教育的权利,在向家,出嫁的女儿房间都是留着不动的,随时欢迎女儿女婿回家团圆;第三是大情大义,扶危济困。当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向家及时把他接回砖屋抚养,甚至成年后,不惜变卖家产支持他出国深造。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是一个人成长的地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为自己未来培养优秀品格的孩子指明思路和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李赛凤 陈奥男 陈珉颖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9/30/102529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