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期国庆特别节目《稻花香里说丰年》。
▲节目主持团。
主题很明确,是有关大米的。不过这一次,节目聚焦的是湖南大米。
事实上,“湘米”也多情。
何炅、汪涵领衔的主持人团,湘籍歌唱家张也、吴碧霞、王丽达以及阿云嘎、韩雪、鞠红川、李斯丹妮、林述巍、孟佳、尚雯婕、郑艺彬等嘉宾团组成湘米最强带货团,通过创意文艺表演、花式推荐、采访互动,解读稻作文化,推介优质湘米,借助带货直播的方式,把洞庭鱼米收获的喜悦,实实在在地传递到千家万户。
▲现场花式推介湘米。
娄底紫鹊界贡米、湘西永顺松柏大米、岳阳华容稻鸭米、常德香米、衡阳角山大米、郴州安仁大米、益阳南县稻虾米、江华瑶珍大米,8大优质湘米花式亮相,数十家企业现场举牌认购,三轮带“米”直播依次开启,观众在“抢购”优质湘米的同时,还可了解湖南各地丰富的稻作资源与特色。
经过2小时直播,线上的8000份8大品牌湘米“尝鲜秒购”全部售空,全国企业认购总量达322185吨。
▲百位直播达人组成最强湘米带货团,超值开卖。
田埂上的芭蕾“化土成金”
我们都知道稻作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却很少见到它原来也可以是最优美的文化场景。
“化土成金”,节目组“田埂上的芭蕾”这一策划,跳出了稻作文化的新高度。
当澧州民乐团遇上创意说唱,当美声遇上流行,当稻农铜管乐团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丰收的赞歌……一系列创意十足的文艺演出既接地气又“潮范儿”十足。
▲澧州民乐团融合李斯丹妮原创歌曲《湘米》,国风遇上潮流,让人“上头”。
来自邵阳隆回县六都寨镇张家铺村的铜管乐团,全部由稻农们组成,农忙时劳作于田间地头,春耕秋收,用勤劳的双手迎来一个又一个稻香丰年;农闲时,他们放下锄头拿起乐器,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最美的音符。
▲来自湖南邵阳全稻农铜管乐团演奏《在希望的田野上》。
而实景舞蹈《稻浪》则是将现代芭蕾融入仙境紫鹊界梯田,以天空与大地为幕,以金黄田埂为台,与稻穗共舞,以艺术浸润自然,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田野新美学。
节目中,在南县稻农运动会上夺冠并当选“开镰人”的毛竹青也来到节目现场,让观众了解到具有湖湘特色的“开镰仪式”,令人耳目一新。
湘米“有颜值、有价值、有产值”的深刻内涵,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充分彰显。
“鱼米之乡”深情思念袁爷爷
湖南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从洞庭湖平原到紫鹊界梯田,从莽莽瑶山到雪峰之巅,在四季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在广阔的土地上,湖南人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湘米,色如珍珠,稻香四溢,堪称人间至味。
湖南是全国13个主要产粮省份之一,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产量常年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去年水稻面积居全国第1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湖南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并从中国走向全世界的背后,离不开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节目中,在小演员以一颗稻谷种子的自述动情讲述袁隆平的故事后,合唱《我有一个梦》用稚嫩童声传达对袁老的崇高敬意和缅怀思念;节目组特别邀请和袁老有交集的人来到现场,在跨时空对话中,向袁老报告耐盐碱水稻研发新成果、巨型水稻新亩产面积等喜讯。
▲致敬袁隆平院士的节目。
感恩,是农耕文明最鲜明的底色之一。
感恩育养我们的这方热土,感恩护佑我们的伟大祖国,感恩那些为了我们美好生活辛勤付出的人们。
在节目中,汪涵还特意科普了关于有湖南卫视台标的由来:“从外面看是一粒米,从里面看是一条鱼”。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2个国庆节的特殊时刻,湖南卫视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来感恩伟大祖国,感恩鱼米之乡,感恩袁爷爷,确实值得肯定。
最后,笔者谈几点感想:
1、吃“湘米”就是品历史、食文化。
事实上,湖南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是中华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已成为“九州粮仓”,享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
特别是湖南永州市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曾出土了距今1.2万年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记录。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史上最“轻”的文物。
今年9月23日,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在炎陵县炎帝陵隆重举行,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祭,《祭炎帝文》开篇就写到:“艺五谷而抚黎元,筑台榭以避风霜。”这充分说明,以稻为主的五谷,是湖南的底蕴文化。
在今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湖南稻作文化迈上了新的台阶,比如益阳南县的稻虾米,这是典型的生态链作用下的最好作物;即使在怀化这样的山城,一大批海归人士回到家乡,从事的都是当地的农业现代化。
其实在国庆前夕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庆祝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天团级别”的农业论坛,“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
结合这场晚会,至少可以观察到一点,水稻大省正在愈发重视稻文化的发掘和弘扬,让其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
一句话,文化在,文明就在。
2、对“湘米”这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镇必须高看一眼。
农业是百业的“压舱石”,粮食是发展的“稳定器”。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鱼米之乡”的政治担当。推介湘米品牌的背后,其实是为湘米产业鼓劲。
时至今日,谁来种粮的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大问题。而实践证明,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湘米产业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下游,效益越好,上游就会更加有积极性,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才会更稳。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我们对于“湘米”的生产必须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如果说要有一种民族情感,爱中国粮食、爱湖南大米也是一种爱国的方式。
3、在乡村振兴中,品牌特别重要。
笔者借此机会聊一聊农业品牌建设本身。近年来,湖南先后推出了两个版本的“六大强农行动”,无一例外品牌强农都被放在了首位。
为什么?
笔者认为,品牌其实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乡村振兴中。
有品牌的前提是要有产业,品牌响产业旺,那么农民的腰包自然就不会瘪。对于打造农业品牌而言,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都是一道硬杠杠。要丰富品牌内涵,自然要挖掘当地的文化故事、民俗历史,而运营好一个品牌,必然是有一支组织有效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年轻人。
就算是时至今日,千百年来沉淀在农民骨子中的淳朴、实在往往会渗透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品牌建设中,很难全面把握品牌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湖南粮食不仅是量的安全保障,也是质的优选品种。曾经因为极个别地方一度出现的稻米环保参数不达标问题,让“湘米”品牌遭遇严峻的挫折,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挺直腰杆说,湖南卫视推荐的这8大“湘米”,绝对不会辜负一个稻作文明源远流长的粮食大省的安全承诺。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李丹 陈奥男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