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援非日记|我与Willsims医生的“师徒之谊”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李植源 曾丽雄 编辑:高芹 2021-10-06 15:51:3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任晔 整理报道

记录者: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植源

时间:2021年10月5日

天气:晴

今年四月的一次门诊,中塞友好医院塞方院长Kabineh先生将Willsims医生介绍给我。Willsims医生是新加入医院的眼科医生,此前在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工作。从此,我就成为了从单纯面对患者及眼疾的普通眼科医生,向“规范诊疗行为,拓展医学思路”的师者转变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WechatIMG945.jpeg

李植源(右)与Willsims医生分析疑难疾病。

Willsims 医生在塞拉利昂长大,在塞接受以克里奥语为母语,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基础教育。成年后他远赴加纳参加由英国教授任教、承担培养任务的西非眼科学院进行专科训练,2018年学成回国。虽然来非洲之前,我也留学过欧美国家,并参与过外籍学员的带教工作,但是此次与Willsims的“师徒之谊”着实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Willsims医生使用的语言是夹杂着西非多国口音的“伦敦腔”,为此我加大了每日听力训练的难度,将日常的BBC或CNN广播的语速提升至1.5倍甚至是2.0倍……每日清晨听弗里敦广播,晚间看不同类型欧美主流国家的新闻节目,并刻意调整语调。就这样,在与Willsims医生交流的第三周,我终于克服了语言关。

Willsims医生所接受的是英国教授的眼科基础知识,其做检查的流程、方式,病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均与我所掌握的眼科学知识结构风格迥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沟通,我从网上查阅大量电子书及相关文献,再结合其当日书写的医疗文书,进行批阅。再次出诊前或结束门诊后,我会把之前在诊疗过程或者医疗文书发现的问题通过直接沟通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之反馈。

中塞友好医院的就诊患者不乏疑难甚至罕见疾病。对于良好的诊疗思维养成和扎实的鉴别诊断能力的培养,最好的素材莫过于疑难罕见的病例追踪随访。一次,Willsims医生接诊了一位“翼状胬肉”的中年男性患者。常规诊疗结束后,Willsims准备预约手术,可当再次核对患者的病史及体征时,在征得Willsims医生同意后,我再次仔细检查患者双眼、追问患者旅居史、家族生活史等病史。我认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有待商榷、还需寻找更多的证据。我让Willsims医生复述其获得的诊断线索,并将重要眼部体征用笔纸描画出来,并及时向其补充了我所获得的患者情况。

经过回家思考,做好功课后,Willsims医生再次把患者约到诊室,并告知其应该完成其他的相关检查。之后,Willsims医生咨询我是否还有新的建议。从这一例患者病情中我掌握了见微知著、真知见灼的诊疗本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站在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组建40余年的新起点,一代一代的援外医疗队员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为中塞两国友谊添砖加瓦,为落实两国政府高层制定的“变输血为造血”计划,协助塞国自主培养能持续服务于塞国居民的医疗人才,争取早日建成这支永不落幕的医疗队而不懈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李植源 曾丽雄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10/06/102669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