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6月以来,湖南省国资委组织“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奋进力量”国企红色精神巡回宣讲,共历时4个月,巡回宣讲近20场,一支“国企红色精神”宣讲队深入企业集团、深入生产一线,从逶迤南岭到波涌洞庭、从湘江之滨到四水之畔,高高扬起耀眼夺目的“国企红”。红网特推一组报道,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辰州矿业“女子掘进队”勇于挑战,创下了历史记录。
相关报道:“红色宣讲”扬起国企红① | “争气车”和“老兵矿工”的报国情怀
红网时刻通讯员 田运宏 曾立 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湖南省国资委系统坚持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题,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线,深入挖掘国企红色根脉,聚焦省属国有企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攻坚,奋力做强做优做大的奋斗征程,组织国企红色精神巡回宣讲,讲好国企红色基因和感人故事。
湖南黄金集团:难忘企业扩建的峥嵘岁月
1950年5月1日,神秘的湘西大山迎来了共和国的朝阳。这一天,人民政府接管矿山,开启了矿山发展的崭新篇章。从此,一颗新中国的矿业之星,在湘西莽莽群山之中,冉冉升起。涓涓沃溪,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在红色沃土上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黄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志勇介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急需向国外引进一系列的工业设备,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民币是买不到外国设备的,而外汇又很少很少。事关人民大事,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病床上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用黄金来突破。他叫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在病床前握住王震的手说:“王胡子啊,你要把金子抓一抓。”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当时还在以钨为主产品的湘西钨矿(辰州矿业前身),开始了谋划黄金扩产的5.5计划。那一年,红旗漫卷、银锄飞舞,矿山工人、家属、男女老少全员参与转型建设,到处都是你争我赶的劳动景象。为了黄金扩产建厂,一年时间,全体职工和家属,硬生生靠人力挖平了一座山,转移了6万立方米的山土。井下则发起了掘进大会战,一个记录刷新出来,又很快被另一个记录迅速刷新……
“头戴藤帽,身着工装,手握风枪,英姿飒爽。
赞美你们啊,百年老矿第一代女矿工;
赞美你们啊,大打矿山之仗的女闯将!”
这是刊登在1976年7月30日集团报《湘西钨矿报》的一则内容,它真实记录了中国矿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矿山“女闯将”。
现年67岁的刘湘林是当年女子掘进队的队长。她说:“在井下打风钻,钻机比姑娘们还重,光抬起来就把人弄得精疲力尽,何况还要坚持几个小时,个子小一点的有时还会被压风冲到顶子上。有一次,矿车从轨道上掉了下来,满满一车矿石加上矿车本身的重量,有1吨多。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办法,只能返回采场找另外一个女同志帮忙,我俩硬是咬着牙用肩膀,担着钢钎撬回了轨道上。”
那时候,“女闯将”们不是一身水、就是一身泥,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汗,腿上全是淤青,脚在套鞋里泡白了,一脱袜子,会连着皮一块儿撕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革新,现在的井下作业现场早已不复当年情景,但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仍在激励着井下人敢于挑战、勇往直前。
辰州矿业文化广场一角。
2015年,辰州矿业正在筹备矿史陈列馆的建设。有一天,两名退休老员工冒雨前来,其中一位手上拿着一个用毛巾层层包裹的物件,交到工作人员手中,他反复交待:“这是我父亲的遗物,一定要保管好。”当一层层拨开毛巾后,原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搪瓷脸盆,内壁上印有“劳动竞赛一等奖”几个大字。望着工作人员迷惑的表情,老人急忙解释:“它和别的脸盆可不一样!”
他摸了摸手边的毛巾,缓缓讲起父亲当年的故事:父亲名叫李干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父亲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凭着吃苦耐劳的工作热情,一干就是30年。以前下井全靠步行,人手一盏矿石灯,当时采掘的支护是木樑,木柱,木大板,使用的工具是镐锹、斧子、大锤、头钎子。当年父亲的老班长总会大喊一声“同志们,使点劲啊”,“咱们工人有力量”是发自父亲那一辈老矿山建设者心底的呼唤。那时,矿山每年会组织开展一次“百日无事故”劳动竞赛。父亲带领队伍在井下创造了一个月人工掘进110米的记录,这个脸盆就是奖品!但是父亲却一直舍不得用,用布条层层包裹,小心珍藏。这一藏就是45年!
一代代矿山建设者们,为实体经济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他们在偏远的深山中苦中有乐,历经苦难的岁月,转化为终身报党、产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交水建集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交水建路,中国路;交水建桥,世界桥”。交水建集团始终高擎党旗,秉承产业报国、交通为民的历史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脊梁力量,为湖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交通能量。
1972年10月1日,长沙湘江大桥隆重举行通车典礼。短短一年时间,这座全长1250米的双曲拱桥,便腾跃而起,结束了长沙人千百年来靠摆渡过河的历史,也把“路桥湘军”的贡献镌刻在长沙发展史上。
长沙湘江大桥,如今已更名为长沙橘子洲大桥,是长沙第一座湘江大桥,也是交水建集团第一次在湘江长沙段架设的桥梁。
至今,它仍然是国内最长的双曲拱桥,在湘江上创造了用64天时间吊装1900多件,总重1万吨的国内纪录。其中2×322米双跨缆索吊装的创新,获得国家科委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继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猴子石大桥、黑石铺大桥、福元路大桥后,加上在建的香炉洲大桥、暮坪大桥等,长沙道路越走越宽广,交水建集团也慢慢从武陵山脉出发,跨过三湘四水,越过洞庭,挺进长江,扬帆“出海”。
湖南交水建集团“代表作”矮寨大桥。
1991年11月,湖南路桥中标安徽铜陵长江大桥,这是一个创举,首开全国交通系统和地方国有建筑企业长江架桥先河。
最大水深40米,最高流速达到3.5米/秒,河床地质软弱……在这样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下修建特大型桥梁,犹如在天险上走钢丝,业内专家表示担忧。勇于挑战的湖南路桥人硬是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次又一次展现硬核实力,双臂钢围堰块件立式预制拼装、全铁锚渠道混凝土蛙式锚等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
“看到直径30多米、重达几百吨的围堰下水之后,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湖南路桥有能力修建长江大桥。”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路桥集团原总工程师涂萍回忆道。
1995年12月,铜陵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座长2600米、主跨432米的双塔斜拉桥,居当时同类型桥梁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主梁板式结构,填补国内空白。
铜陵长江大桥开启了湖南路桥征服长江天险的征程,从此凯歌高奏,在浩浩长江屡创奇迹。
2001年3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竣工通车;2001年9月,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2005年10月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竣工通车……每一个单孔跨越,每一道力顶千钧的斜拉索,都凝结着湖南路桥人求索、创新的精神。
七座长江大桥,创下了湖南路桥“七饮长江”的神话,“路桥湘军”品牌从此声名鹊起。去年12月,湖南路桥中标湖北荆州观音寺长江大桥,开始了“八饮长江”的豪情之旅。
山河勾勒画卷,67年孜孜以求。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都是“路桥湘军”的“创作”天地。“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矮寨大桥不仅是世界超级工程,更是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脱贫攻坚的致富桥、通向美好的幸福桥。
时任矮寨大桥项目经理的盛希同志,刚到矮寨,家庭就发生变故,父亲突然中风,夫人身患重病。面对项目任务,他选择了放弃小家。夫人在病危中给他发了最后一条短信:“以前你每次都说,等桥修完了你就回来了,可是你修完了一座又一座,这次你又告诉我,等矮寨桥修完就回来了,可等桥修完了,我也就走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吃得苦、霸得蛮”的湖南路桥人,有了他们的不计得失、敢为人先,勇敢地挑战“天险”,矮寨大桥不仅圆满建成,还绘就了惊世一笔,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大桥两索塔间跨度1176米,跨峡谷跨度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成为湖南在桥梁界的成就展,刻录新时代“标高”。
来源:红网
作者:田运宏 曾立 陈雪骅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