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中国诗词大会》鉴赏嘉宾康震(右一)参加中南大学问渠长廊名家诵读活动。
康震向同学们分享经典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
活动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
康震为中南大学问渠长廊名家诵读活动题词。
红网时刻10月17日讯(通讯员 涂图 王睿卿 金逸鸣 记者 刘力)10月15日上午8时,中南大学问渠晨读长廊迎来第十四期名家诵读活动。本期活动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中国诗词大会》鉴赏嘉宾康震。
秋晨长廊,烟雨笼罩。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应现场同学们的请求,康震现场赐墨,挥毫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鼓励学子们立志溯源、探求真知。
在悠扬的古筝声中,诵读活动正式开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康震铿锵有力、饱含激情地朗诵了要分享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他解释了选诵这首作品的原因:“美丽的长沙是毛泽东主席曾求学的地方,现在也正值秋天,所以今天选择《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来进行吟诵,与同学们一同感受伟人的气息。《沁园春·长沙》目前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不仅文学价值高,文字背后体现的伟人气象与坚毅品格更是令人景仰。”接下来康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毛主席所要表达的情怀:1925年,32岁的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时值革命艰难时刻,毛主席仍然心怀信心,通过词作表达希望的曙光,其豪情壮志可见一斑。
随后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针对有同学提出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词文学价值比较的问题,康震表示两首词分别描写秋与冬,各有千秋,但其中不变的是毛主席的雄心壮志与英雄豪情。他钦佩毛主席的诗词虽以写秋冬为多数,但立意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落入悲秋凄冬的窠臼,反而更显伟人在艰难中寻找希望,于绝望中刚毅前行的英雄本色。在有同学问到文学在当前强国背景下的作用时,康震则认为,文学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时代的动力,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强国需要振奋人心的文学。最后他鼓励在场学子要常读伟人思想,伴经典同行,担当时代大任,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本次活动由中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承办。问渠晨读长廊作为中南大学优良学风涵养阵地,未来还将陆续开展有关“学在中南”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推进的项目活动,营造优良学风,助力学子成长。300名学子参与现场活动,1.8万名师生通过线上直播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1.8万。
来源:红网
作者:刘力 涂图 王睿卿 金逸鸣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