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怎样以碳中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的话题展开探讨。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长沙报道
今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双碳”目标的一个起点。
从国家层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行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从企业层面来说,需要提高认知,寻找到减碳甚至零碳的着力点,同时也要满足更广泛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10月18日,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以下简称“经安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怎样以碳中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的话题展开探讨。
生态安全
本次大会主题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生态安全”。什么是生态安全?其实,生态安全是一个保障标准,它关乎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否会受到来自于极端天气或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生态安全。
“在化学周期元素表上面118个元素当中,碳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与此同时,碳排放是一个全球问题,不分你我他,都是‘我们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表示,生态安全已经具有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碳中和是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
多年以来,我们国家在能源保障这一块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而核电,是化石燃料非常重要的替代和补充。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亦伦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电力系统,在这个背景之下,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一定是要以核电、风电、光伏等等这些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主。
某种意义上来说,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相辅相成。“而且我们可以断言,未来的新型能源系统和过去相比,它会更加的绿色和低碳,会更加安全可控,会更加的便民友好,更加和大家互动共享。”李亦伦说。
低碳转型
大多数人都相信,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美国艾柯斯科能源与资源合伙企业首席执行官欧尼认为,应对挑战,应该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材料科学方面的创新,实现脱碳、低碳生产,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的转型。
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谈到当前全球已有的减碳、降碳等用以达到碳中和目标的前沿技术时,李亦伦表示,就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部统计数据来看,大概50%的技术都没有达到足够的经济性和可以做商业的技术。“方向很明确,技术也较清晰,关键是怎么能够通过全球的合作、科研的攻关、技术的共享,实现关键创新的突破。”
降碳方向已然明确,最重要的还是不同国家地区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国家主权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董事总经理耶伦表示,讲到生态安全的全球治理,要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既有国际协议方面的合作,也有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要把人类的福祉放在这个核心的位置,这样才能够促进政府不断提高相关标准,来保护人类的福祉和相关的利益。”
在讨论新的高新技术的可获得性,和新技术大范围的使用之前,李雷表示,“其实我们可以马上在三个方面改进我们在碳排放遇到的挑战:一个是reduce(减少),即减少浪费,第二个R是reuse(再一次使用)。第三个是recycle(回收利用)。”
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提出,欧洲国家实现碳达峰时,通常人均GDP达到2万美金、城镇化率在75%以上、能源结构固体燃料低于50%。整体来说,中国作出“双碳”目标承诺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
理念更新
但是这样的挑战,已经让部分人开启了新的思路。
在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看来,我们使用清洁的能源,同时对于能耗的减少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甚至说非常简单工艺流程的再造就可以达到,比如隔热的技术。
张跃认为,全球每年要建50多亿平米的建筑,中国每年要建20多亿平米,如果这些建筑的隔热做不好,未来几十年的寿命期就需要大量的冷气、暖气,需要大量的碳排放。
张跃举例,“哈尔滨、北京地区保温层为什么只做几公分,为什么不做20甚至25公分?窗户为什么只做2层玻璃不做4层玻璃?其实这样做,成本增加很少,但是节能效率可能会达到90%,就可以把暖气、冷气的需求基本上就消除了,因为90%的能耗已经通过保温、隔热节省了。”
与其说是技术革新,不如说是理念的更新。
建筑业是全球主要耗能领域之一,全世界每年要建造5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其建设和使用消耗了接近全球年耗能的一半左右。张跃表示,远大集团将不锈钢全新材料结合装配式建筑工艺,进行了工厂化标准量产,能大大减少建筑碳排放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它的品质也像汽车,它的成本也像汽车。”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的总量和各种经济主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怎么做到更加环保,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善,这是本次经安会分论坛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点,也是大家的共识。
在未来,人类将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去提升能源的效率,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样也期待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拥有更加绿色的未来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以及更高的生态安全的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江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