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陈诗芹 长沙报道
你知道什么是水文化吗?简单来说,水文化就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大湖之南,楚材斯盛。湖湘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靠水而居、依水而生、得水而安、治水而兴的历史。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省内河网密布,流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5431条,总长度9万公里。除少数属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主要为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顺地势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一江一湖四水”的格局。
长沙湘江风光带。周灿黎 摄
洞庭波涌,湘水流长,资水婉转,沅水行吟,澧水激浪。水兮湖湘,孕育出了璀璨夺目、别树一帜的湖湘文化。今天,记者和大家数数湖南水文化资源的家底。
水兮·文脉传承
大千世界,淼淼江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那些古老的治水传说从未流失,那些独特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那些围绕水而发生的故事依然温暖。水,赋予了城市景观独特的人文气息。
湖南,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长江七大支流之一)流贯全境而简称“湘”。某种程度上,湖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湘江开发史。
禹王碑上的鸟虫书篆。
大禹南岳问治水之策,“因水以为师”,开启了人类科学治水的先河。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了有关禹王碑的传说:“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高处。”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传颂不息。1998年在长江抗洪斗争中所形成的抗洪精神与大禹治水精神一脉相承。
朱张渡(文津)。
朱张渡是长沙市设在湘江边的古渡口之一,渡口在湘江两岸各有一牌坊,东岸为“文津”,西岸为“道岸”。当时 ,一代大儒朱熹除了在岳麓书院讲学外,又无法推却一江之隔的城南书院的邀请,只得经常横渡湘江,张栻愉快地陪着他来来去去,这个渡口,当地百姓名之为“朱张渡”,以纪念两位大学者的教学热忱。后众多学子求学问道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文化之盛。
沅水千年非旧波,这条河在古时就非常有名,是洞庭湖四水中第二大水系。两千多年前,因遭贵族排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水流域的屈原,踽踽独行,怅然若失,在沅水前写下《涉江》的千古名作。当时阴沉、偏远的沅水,如今,经一代又一代沿水而居的湖湘人民改造、疏浚、建设,已改换明媚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常德诗墙。
还有位于沅水外侧的常德诗墙,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用“外御洪水,内御时光”评价它。一墙两用,常德诗墙既是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大堤,又是传播传统地域文化的展示墙。
曾经让郦道元停留、驻足的资水,最著名的是资水十景,每一处精致都飘散着山水的清辉与历史的韵味。澧水文风卓盛,名士辈出,《山海经》中就有澧水的记载。从刘禹锡、范仲淹到林伯渠、贺龙,他们在澧水流域留下抹不掉的足迹、与这里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水兮·洞庭壮歌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自古以来,洞庭湖以广揽湘、资、沅、澧四水的情怀和吞吐万里长江的气概,抚育了无数杰出儿女,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壮歌。
夕照洞庭湖。张维湘 摄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面积2691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人屈原的创作高峰期都是在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贺、李商隐、张九龄、杜牧、欧阳修、范仲淹、陆游、王夫之、魏源等等,都留下了取材于洞庭湖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独具特色的洞庭湖水文化瑰宝。
洞庭湖浩翰无际,气势雄壮,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积聚着无比宝贵的精神气质。汨罗江,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从政理念,岳麓书院发出的“经世致用”的读书观、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还川于川还湖于湖”的治湖思想等等,自古以来就是湖湘文化的魂魄。
2018年9月16日,余元君(右二)在钱粮湖分洪闸工地检查工作。
还有洞庭之子、时代楷模余元君,为了治理洞庭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又一曲湖南水利人践行使命的壮歌,与范仲淹笔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滔滔洞庭湖构成了岁月的共鸣。
水兮·红色延续
1925年,湘江北去,漫江碧透,一位叫毛泽东的湖南人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27年后,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亲自批准荆江分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最大的水利工程,打响了洞庭湖治理的前哨站。
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考察长江水域,制定治理方案。在武汉期间,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并挥笔写就“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壮丽篇章。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千军万马大兴水利,神州大地春风化雨。湘江流域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如著名的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东江水电站,还有数以百计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犹如神来之笔,一笔笔地添在了三湘大地上。
韶山灌区——飞涟灌万顷。
1965年7月,十万劳动大军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志”的豪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胜利建成了韶山灌区的总干渠和北干渠,并顺利通水灌溉,堪称奇迹。几十年来,灌区灌溉着双峰、湘乡、湘潭、宁乡、韶山、望城、雨湖七个县(市)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万亩农田,是湖南省最大引水灌溉区。
同样地,1966年9月,十万大军上青山,拉开了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工程建设的序幕。临澧人民“3年不搞分配”,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历经十年奋战,终于建成了享有“亚洲第一泵、江南红旗渠、湘北小三峡”之称的青山水轮泵站工程,灌溉55万亩良田,结束了临澧县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历史,成为临澧农业命脉工程。
欧阳海大坝泄洪雄姿。
还有以英雄欧阳海命名的欧阳海灌区。欧阳海其所在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却被轧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它们,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个水利工程了,它们象征地是那个开渠筑坝、肩挑手扛的年代,这种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它已经融入湖湘人民的血液,影响着一代代又一代的人。
水兮·底蕴拓展
识水、懂水、畏水,方能上善若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湖南人杰地灵,水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水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呼唤,更是使命担当。
新化县紫鹊界水利风景区。
据省水利厅介绍,截至2020年底,湖南建有水利风景区94处,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42处,省级水利风景区52处,遍布14个市州,涵盖江河湖库、重点灌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等类别。在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部分水利风景区充分挖掘文化内核,形成了景区独有的特色。
如湘西州边城水利风景区结合沈从文《边城》一书,打造了独特的边城文化;衡阳市蔡伦竹海水利风景区建设古法造纸作坊,融合了造纸文化;娄底市紫鹊界水利风景区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糅合的历史遗存,成为第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江湖水利风景区的移民博物馆,生动展示了为建设东江水库,东江移民大搬迁、大建设、大发展的光辉历程,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中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
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
在水文化载体建设中,湖南着力打造向社会展示水文化的窗口,将水文化因素与城市景观有效融合,不仅提升了城市景观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涵,更有利于民众深入地了解传统水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目前,湖南已建成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湖南省水文展示馆、湘江流域水文展示馆、资水流域水文展示馆、湘江流域水文化走廊、洞庭湖博物馆以及韶山灌区等工程陈列或展示馆,对于加强水情教育,弘扬湖湘水文化,提升社会节水护水、防灾减灾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洞庭渔米乡》《浏阳河》等歌曲,承载一代湖湘人的记忆。省水利厅创作大型交响合唱《湘水湘情》将于明年首演,以湖湘儿女守护母亲河——湘江为切入点,多角度呈现锦绣湘江厚重、悠久的人文、历史、原生态景观,湘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巨变,以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貌。
当下,水文化建设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水文化建设与治水事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水利人对水文化建设的向往与认同越来越强烈。站在新起点,期待湖南水利人传承长江文脉,讲好长江故事,将长江水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让长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幸福河。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