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湖南的一些乡村先后开展了乡村善治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非常可观的成效和值得肯定的经验。红网时刻特开设《善治乡村·聚力振兴》专栏,集中推介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湖南乡村振兴助力。
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
红网时刻 记者王义正 通讯员 刘谢 望城区报道
姚栋和文莎是一对85后小夫妻,曾在长沙市区开过饭店,承包过快递点,效益好的时候,年收入曾一度超过30万元。
但在2012年,两口子做出了一个让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的决定,毅然回到了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先是养鹌鹑,后来卖红薯粉。如今,小两口创立的农产品品牌“薯夫妻”已经成为静慎村的一张名片,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村里的红薯粉产业转型升级。
村里曾经只卖两三元一斤的红薯粉,经过“薯夫妻”标准生产,加工包装卖到了2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让不少村民的收入上了一个台阶。
“薯夫妻”回乡所带来的变化,是近年来静慎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点滴之变,汇聚成了静慎村的山乡巨变。
静慎村所在的望城区是雷锋故里。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靠人
谈起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的改变,就绕不开村支书姚罗华,他正是当年“三顾茅庐”请回“薯夫妻”的人。
在姚罗华看来,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要让村民在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茶亭镇静慎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最北端,村域面积9.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近万人,34个村民小组,村党组织为总支建制,下设4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92名。
近年来,静慎村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以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抓手,通过组建“党员之家”“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新乡贤理事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环境卫生理事会”“六老宣讲团”“退伍军人抢险队”“兴学堂”“快乐静慎协会”等九支队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而在当地,这九支队伍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九贤”治村。
“薯夫妻”已经成为静慎村的一张名片。
用好每个人的长处,放大每个人的优点
“新乡贤”的理念在静慎村被演绎出了更多元的理解。目前,静慎村涌现出了1000多名新乡贤,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有创业致富带头人、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移风易俗带头人等。
静慎村的乡贤理事会是由全村的社会精英、知名贤达等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的自治组织,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
支村两委班子成员进入“九贤”机构当中担任相应职务,在班子成员发挥领导、带头、影响和监督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以“新乡贤”为主体的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并明确其职能职责,按照“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九贤”治村。使全村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良好氛围。
“让老百姓参与到我们村级工作中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管。用好每个人的长处,放大每个人的优点。”姚罗华说。
“静慎村的乡贤广场。
人人争当新乡贤
静慎村尤布冲组义务保洁员姚建明义务打扫乡贤广场10余年,风雨无阻;94岁无职老党员彭德春,主动将多年来积存的10万元捐给村里搞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姚栋文莎夫妇更是依然放弃优渥的条件回乡创业…
全村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当新乡贤”的浓厚氛围。
“厚葬”的习俗让一些家庭有了“面子”却伤了“里子”,虽让人诟病却难以根除,村里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推行“厚养薄葬”是重点工作。
村支书姚罗华的父亲80岁高寿去世,按照习俗应该风光大办,但姚罗华一方面遵从父亲遗嘱,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只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
“没摆酒、没放鞭炮、没收礼,前往送别的人们只吃了一个便餐,荤菜都只有红烧鱼块、猪脚、红烧肉。”姚栋回忆称,当时村里不乏有人议论,但现在谈起此事,无人不为姚书记竖起大拇指。
如今,静慎村的红白喜事较前五年减少80%以上,规模、花费减少60%以上,“无事酒”基本绝迹,形成了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在基层治理上,静慎村将党的作用发挥的特别好,带动了乡村振兴。静慎村也获得了‘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望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杰说,下一步要总结好“九贤”治村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谢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