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刘志雄 廖晨昊 长沙报道
11月18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湖南农业领域有3名专家当选。迄今为止,湖南农业领域一共诞生了1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涨面子”的同时,咱们也来“涨知识”,记者梳理了一下名单:
水稻院士——袁隆平(已逝世),养鱼院士——刘筠(已逝世),油菜院士——官春云,养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育鱼院士——刘少军,茶院士——刘仲华;
此次新增的三位:杂草防控院士——柏连阳,果树加工院士——单杨,木竹加工院士——吴义强。
目前,湖南8位农院士同在,数量仅次于首都北京,一时盛况空前。问题来了,湖南到底是“农业大省”,还是“农业强省”?
无疑,湖南是农业大省,冲向农业强省,还必须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不断升级。
待收割的稻子。
湖南,洞庭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从数据上看:
2020年,湖南的粮食产量排在全国第10位,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在全国第6位。2021年前三季度,湖南农业总产值排在全国第8位。
可见,这些排名都不靠前,但是再看一眼湖南的耕地面积,全国第17位,妥妥的下游水平。
那么,值得思考的环节来了。记者发现,湖南耕地总量有限,气候条件又难以更改,而单位产值产量却相对较高。这必然意味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增值效应,已经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湖南要成为农业强省,科技创新绝对是升级路上解锁技能的“必选按键”。
今天,记者就聊一聊湖南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摆一摆成就,想一想原因。毕竟,一次性涌现3位农院士,值得湖南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更值得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隆平精神薪火相传
在湖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中,有一座名为“袁隆平”的灯塔。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新当选的3位农院士中,柏连阳和单杨都来自湖南农业科学院,正是袁隆平曾经工作的地方。
袁隆平说:只有下田最快乐。柏连阳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研究要下田。
这二位的研究范畴,都是为了水稻更高产,都是为了粮食更安全,都是为了让科研成果为千千万万的农民所用。记者发现,这就是湖南各位农院士和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最大共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在三湘大地上,隆平精神正薪火相传。
柏连阳院士。
柏连阳的研究,一步一步实现了农田抗性杂草的可持续治理和移栽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零使用,也就是说,农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除草效果。
单杨院士。
单杨的研究,让湖南传统水果柑橘,得以被“吃干抹净”,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让我们国家的柑橘罐头、类黄酮的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果胶、香精油等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吴义强院士。
吴义强的研究,突破了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防火防水功能化及秸秆资源材料化利用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木头竹子得以更高效的利用。这意味着农民能够从农作物副产品中得到另一笔收入。
隆平精神的传承,不仅让科技成果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的增效提质,还延续了一种扎根一线、俯身农田、服务基层的惯例。
近年来,湖南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到农业一线,组建科技小院湖南联盟作为成果转化和服务基层农民的平台,开设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田间课堂……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到一线去,下地里去,让自己的学识和科研,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民生得以兴、学问得以成、人才得以强。
“叁优一号”测产。
二、丰收不仅在稻田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恰逢其时。农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群像般聚集于湖湘大地。在“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关键节点,湖南的农业科技成果也持续涌现。
春天(3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改革后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秋天(10月),在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刷新世界纪录。
丰收不仅在稻田。
由柏连阳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粮食作物主要杂草抗药性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和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文化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两个项目,齐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邹学校院士团队获得了“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此外,在科技部“十四五”首批2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当中,湖南凭实力接下了“产地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过程、智能防控原理与实用技术模式”“稻飞虱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2个项目。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
三、重视平台与人才的相辅相成
有人才,才有力量建设好的科研平台;有平台,科研人才才能有施展的空间。
由湖南省政府与中信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集聚了众多的创新人才,“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模式创新更是开全国先河。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来此调研之时,高度赞赏,并对岳麓山实验室建设的构想予以充分肯定。
湖南众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岳麓山实验室令人瞩目。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这一“国之大者”,湖南集中资源优势,对标国家实验室,着力将岳麓山实验室打造成为种业创新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当然,院士涌现、成果频出,不仅在于精神传承,更在于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种业为例,今年湖南省政府就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近年来,湖南省持续加大对科研攻关、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记者注意到,这次新当选的3位院士,都曾获得过“湖南光召科技奖”,这个奖项的前12届评选,一共授予了69名科技工作者,其中2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同时,3人均为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院士后备人选,至此,托举工程的30位院士后备人选之中,当选院士的人数达到了6位。
发展农业科技,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湖南有人才,有技术,也有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湖南农业科技人的不懈努力下,湖南农业领域一定能传来更多捷报,结出更多成果。
四、一个不关乎逻辑的“乐子”
说到这里,记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兴许是传承的缘故,湖南产生的10位农院士之中,除了研究领域与“吃”关系不大的吴义强院士,其他9位一是集中在河东马坡岭一带,这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科学院的所在地旧称;二是集中在河西的岳麓山脚下,这是如今湖南科技创新集中的核心区域。
要成为农业强省,湖南已经在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上有了不少喜人的成绩,只是还有一些征途需要迈进。此外,湖南工程机械稳居全国产业集群“头把交椅”,且要在全球走在前列,大胆设想,或许哪一年,湖南在工程机械领域,一定也会有一波院士“集体涌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廖晨昊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