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家老师给学生上课。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长沙报道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新媒体快速勃兴迭代的时代,国际国内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新闻传播教育思政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师、博士李成家看来,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新闻传播教育思政工作,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其认知、信念与行为决定着教育的成效。” 李成家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联合其他教育主体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将新闻传播思政学习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将习得的“知”内化为“信”,并付诸于“行”。
如何树立知信行合一理念,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运行机制?
在高校工作多年的李成家表示,首先,高校、新闻媒体和文化企业等育人主体,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应树立知信行合一理念,形成参与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自觉。育人主体要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实现“信”的深化,进而取得“行”的实效。高校学生则要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树立思政意识,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思想信念形成、现实行为结合起来,力求知信行合一。其次,高校作为育人的首要责任主体,要统筹联合其他育人主体建立同向同行的教育思政机制。
在李成家看来,在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中,“知”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信”与“行”的基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既明白为什么“知”,又明白如何“知”。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对经典原著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知”,在师生讨论中“知”,在专业实践中“知”,在学术研究中“知”;同时,学校要定期邀请新闻主管部门与传媒业界的导师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把握党和政府关于新闻传播的最新政策、传媒业界的前沿动态与思政实践,让学生从理论、政策、实践等多维度加深对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认识和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信”是对“知”的认同与深化,也是“知”与“行”的根本动力。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业实践的分析研究,加深对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之‘知’的理解与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李成家说,教师可在教学中以专题讨论、课程论文或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的理解与领会,在专业实践中审视学生对“知”的掌握与运用,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检验学生对“知”的认同与创新。此外,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传媒业界导师要引领学生亲身感受与践行新闻传播工作中的思政理念,强化学生对新闻传播思政教育的“信”。
“行”是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落脚点,是“知”与“信”引导下的社会实践,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检验。
李成家表示,新闻传播学突出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中。从就业去向看,新闻学子毕业后大多在传媒与文化产业领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类工作,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学校要引导、鼓励学生将“知”与“信”付诸于实践之“行”。
同时,要针对自媒体越来越普及,但公众媒介素养尚整体偏低,自媒体传播存在诸多乱象的现实,引导好学生在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思政要求,将“知”与“信”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做具有良好媒介素养与媒介行为的公民。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