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武陵区芦荻山乡:抓党建 兴产业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陈妍 杨修文 编辑:白玲川 2021-12-08 11:41:08
时刻新闻
—分享—

04.jpg

芦荻山乡黄爱村随处可见彩绘民居。

1.jpg

芦荻山乡黄爱村随处可见彩绘民居。

红网时刻记者 陈妍 通讯员 杨修文 常德报道

冬日的暖阳下,常德武陵区芦荻山乡处处美不胜收,乡村振兴正热潮涌动,产业兴旺的新气象点缀山间田野,民富村强的新画面正徐徐铺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于芦荻山乡来讲,乡村振兴是一道“必答题”。对此,芦荻山乡坚持党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武陵区芦荻山乡公益劳动日 乡党委书记与机关干部一起助力美丽乡村环境美化.png

“公益劳动日”乡党委书记与机关干部一起助力美丽乡村环境美化。

驻村帮助工作队在芦荻山乡黄爱村主持召开屋场会.jpg

驻村帮助工作队在芦荻山乡黄爱村主持召开屋场会。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

农村党建,抓手在哪里?

芦荻山乡深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建强基础,提升村级组织“组织力”。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对村两委运行情况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全覆盖研判,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落实村居干部“两推一选”,大力选拔对党忠诚、带领发展和服务能力强、有一定政策水平、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担任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带头人”。

今年初,芦荻山乡高质量完成了村党组织换届,18名党组织书记全部大专以上文化,其中5名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9岁,同比下降10岁,18个村居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为促进芦荻山乡更好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年龄“降”,学历“升”,在芦荻山乡,一大批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推进乡村振兴蓬勃展开。

众人拾柴火焰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如何让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2019年,芦荻山乡推出了“公益存折”党建品牌,并确定每月8号为“公益劳动日”,公益存折是党员带头,群众自觉参与的村内公益性劳动用工凭证,村里每户家庭一年内需要完成一个公益工,党员必须完成两个义务工后才能记入公益存折。公益工由村支两委确定用工项目,每个公益工以8小时计算。一个公益工年底还可以向公益银行兑取30元补贴。公益工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村级“公益银行”。

11月8日,在芦荻山乡每月的公益劳动日现场。10多名党员干部身着“远学雷锋 近学田工”的红马甲,在观音寺村清除着村道两旁的杂草和垃圾,各家院落门前,村民们也忙碌着在整理屋前屋后。

“每次活动村里的党员干部都齐上阵,我也是一名党员,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栽花种草我还是干得动的。”今年76岁的王伯简单的话语里,透着满满的力量。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其中,有的还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在环境整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全乡18个村(居)已累计有8000余名党员与村(居)民参与公益劳动,领取了公益存折,投工投劳 3.5万人次,参与党员群众累计已超过14000人次,累计公益工已超过16000工时,筹集公益金240万元。

02.jpg

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产业驱动,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曾经的芦荻山乡靠着近郊优势,掀起“养猪热潮”。环境“脏乱差”与产业“低散污”,成了芦荻山的切肤之痛。怎样实现产业转型?怎样挖掘新的发展路子?

芦荻山乡一方面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布局,另一方面打造以休闲郊外、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开出了一剂良方。

1125亩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草业基地,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华丽转型成羊肚菌种植基地,富硒草本咖啡再次扩容,天景花池田园综合体项目、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开门迎客……千亩天景花池田园综合体、千亩农产品物流园、千亩羊肚菌产业园、千亩富硒草本咖啡种植基地、千亩观音寺草业基地、千亩添景花田农业产业园等“六个千亩产业工程”发展势头喜人,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如何为产业“赋能”?芦荻山乡再出“新招”,将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

湖南咏春堂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芦荻山乡引进的一家羊肚菌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村企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务工、培训、订单回收等多种方式,将更多的农户镶嵌在羊肚菌产业发展链上。

然而企业引进之初,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却并不高。

“主要是引进之初羊肚菌市场低迷、销售不畅,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公司总经理马文华介绍。

为破解发展难题,在乡党委的引导下,企业在项目现场成立了联合党支部,积极吸纳当地党员加入产业发展小组,实行“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党支部、产业基地、农户的紧密联合体,把党员培养成为产业大户,然后通过党员大户发动周边农户一起参与、共同发展。

芦山社区居民付中华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党员骨干”。在党支部的号召下,付中华学习菌包种植,示范种植羊肚菌100亩,以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带动1500户3800人实现增收,小小羊肚菌已撑开了种植户的“致富伞”。

此外,随着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落户芦荻山乡,芦荻山乡各村(社区)都根据自身优势,“动”了起来。熊家坪社区积极与农产品交易中心业主和菜农沟通,为社区菜农创造了更高的效益;石公庙村和台家铺村积极与农产品交易中心业主对接,成立了劳务输出公司,帮助失地农民就业……芦荻山乡的产业正在和谐、融合发展壮大着。

03.jpg

黄爱村家家户户花园和菜园安装了栅栏。

乡风文明,绘就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初冬时节,走进芦荻山乡黄爱村,姹紫嫣红的鸡冠花一丛丛、一簇簇在村道两旁竞相绽放,随处可见的林木郁郁葱葱,民居墙上的彩绘引人驻足,丝毫不见别处冬日的萧条。

对于以前的黄爱村村民来说,在美如画卷的村里生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5年我才回村里时,村里就是典型的‘脏乱差’,那时候连出门散步都是奢侈,路还是烂的。”村民黄朝家说。

2020年,黄爱村启动幸福屋场建设,总投入约300万元,对农户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屋场内农户花园和菜园安装了栅栏,新建了整齐划一的排水系统,民居墙上画上了各种彩绘。如今,一到黄昏,黑色的沥青路上尽是散步的村民,路灯照亮道路,两旁是彩绘的崭新村居,花坛里栽着各式各样的花草……

像农村环境一样发生悄然改变的,还有乡风文明。

近年来,芦荻山乡全面铺开“破赈酒陋习 书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活动,启动了抵制违规赈酒千人签名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将除婚嫁丧葬之外的喜庆事宜一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倡导乡风文明,得到了村民的拥护。

行走在芦荻山乡的田间地头,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地镶嵌在美丽的村野,一条条溪流清澈见底,宛如一条条柔美的飘带穿境而过,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陈妍 杨修文

编辑:白玲川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12/07/105345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