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江华:后续帮扶不停步 拓宽乡村振兴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朱国卿 陈景树 编辑:陈小婷 2021-12-14 21:29:4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丁香 朱国卿 陈景树 报道

瑶山大地,正开新局。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潇湘源头,南岭山区,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江华一直是湖南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1.3万人。通过精准调查摸底,省里核准江华“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人数为10126人,约占贫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搬迁涉及乡镇11个,有搬迁任务的村89个,是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区之一。

如何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难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为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最大民生问题、最大政治问题。2016年10月,江华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同步奔小康”为目标,举全县之力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脱贫攻坚以来,江华因地制宜新建了1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成了2698套易地搬迁房子,2019年底,1万余名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群众搬迁到交通便捷的平底,住进新居。

近两年来,江华紧紧围绕湖南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在稳住就业、壮大产业等方面聚力施策,后续帮扶不停步,拓宽乡村振兴路,让搬迁群众有活干、致富有盼头,稳步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楼上居家 楼下就业

怎样让安置区的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江华决策者思路非常清晰: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

早在2011年,省委、省政府认定江华高寒山区村50个,贫困群众8740人。为帮助这部分群众“挪穷窝”,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难题,江华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国的先行先试先进典型,也为全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供了实践实例。得益于早期的经验,江华在规划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时,就将第一层规划建设成架空层,简单装修后就可发展小微企业,实现楼上住人,楼下就业。同时,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厂房,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进企业。该县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175栋近30万平方米,其中一楼架空层5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共引进小微企业92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解决搬迁脱贫困人口895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走出大山心敞亮,幸福来自共产党。”12月11日,一走进大石桥乡金竹冲移民安置点,小区第一栋安置房上的标语就赫然入目,生动地揭示了金竹冲搬迁贫困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心声。

WechatIMG1958.jpg

大圩镇龙德晟小微企业内易地搬迁移民户正在工作。杨丁香/摄

金竹冲村位于大石桥乡东部的萌渚岭瑶山腹地,平均海拔810米,山大沟深弯多,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是典型的高寒山区。2016年,金竹冲村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畴内,统规统建,选址在距离大石桥乡207国道60米处的马腰山脚,依山傍水新建9栋灰墙青瓦马头墙平地瑶风貌建筑,95户452名贫困瑶胞搬迁至此,附近农贸市场、学校、医院一应俱全。

“我的新家可漂亮啦!125平方米,三室两厅,一厨两卫,还有一个大阳台。”6月12日上午,在安置点一楼架空层的联合工艺厂,赵大妹带着她80岁的母亲赵新妹正在聚精会神地做塑料装饰花。她的老家在金竹冲村最偏远的山顶上,搭乘摩托车30分钟到达村里后,还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一层土冲墙的房子,低矮、潮湿、阴暗,因为村里要发展生态旅游而保留了下来,过去一家8口人住在这里,只有3个房间。母亲赵新妹近半个世纪没走出过大山,直到2018年9月搬入新家。

“联合工艺厂是去年2月份才入驻的小微企业,工厂主要组装各种塑料装饰花,简单易学,可以拿回家做,按件计酬,工资最高可达80元一天,像赵新妹这样的高龄老人每天差不多有二三十块钱。”大石桥乡人大副主席岑爱丹介绍,目前该安置点共引进了欧纳森家具厂、森茂电器、创华电子、品源电子、联合工艺等5家小微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已经解决安置点和周边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就业235个。

跟大石桥乡易地移民安置点这样楼上居家楼下就业的安置点有11个。大圩镇党委书记刘瑞平介绍,该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共安置了640户2601人,项目建设时将第一层设计为厂房,2021年通过继续加大引资力度,共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贫车间28个,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实现易地搬迁户“楼上住家,楼下就业,居家就业两不误”。

吃上旅游饭 挣下“出场费”

冬日暖阳的周末,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千年瑶寨桐冲口村的瑶歌瑶舞和民族风情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我们白天招待游客,晚上表演节目,都是有分红的。村里拿小头,我们得大头,每天干起事情来浑身是劲!”村民赵龙姣笑呵呵地说,仅乡村旅游一项就为村里集体经济每年增收80万元以上。

江华是“神州瑶都”,瑶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县里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全域旅游县。把安置点建成具有瑶族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区,既让民族传统演艺、工艺焕发新生,吸引了旅客,发展了旅游业,又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通过经营特色民宿、农家乐、特色产品等方式增收,打造民族生态旅游精品,培植旅游新业态,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该县在涔天河库区、桐冲口“千年瑶寨”、水口“中国爱情小镇”等生态旅游业核心景区,引导安置在这些地区的搬迁户,围绕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县共有2000余名搬迁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桐冲口安置点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距县城80公里,后盾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和县委、县政府共同将其打造为“千年瑶寨”景区。在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上,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对桐冲岔、苦竹源等小组的部分居民30余户110人实行易地搬迁,并在规划核心区内集中安置。村支两委成立了千年瑶寨旅游服务管理中心,设立旅馆部、餐饮部、经营部、游乐部四个部门,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民宿184个床位。

“所有迁建新房按两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达到180余平方米,其中第一层用于自住,二层以上纳入公司改造成民宿,实行统一化管理和经营。公司和股民按3:7的比例分成,并发放村民股权证书。”千年瑶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友翠介绍,2018年运营第一个年头,分红最多的郑军户达到9800元。

党建建堡垒 移民变市民

为更好地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顺利地完成易地搬迁移民到“新市民”身份的过度,江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抓好社区治理,打造美好家园,坚持将安置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同规划、同建设、同竣工、同投入,全面夯实安置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持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产定搬,以业促迁”原则,积极搭建供需平台、组织就业培训、推行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引进后续扶持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盘活迁出地资源,深远谋划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致富发展;坚持教育引导和时间养成相结合,建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提升搬迁群众自信意识,笃定脱贫致富;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楼栋长”社区化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天网”“雪亮工程”等监控设备建设,全力维护安置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搬迁群众的融入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WechatIMG1959.jpg

易地搬迁群众在组装小马达。杨丁香/摄

“我们的易地扶贫移民安置房好,社区环境又漂亮,这样的房子在县城现在均价到了4000元一平方米。”12月10日上午,29岁的易地搬迁户车黄英正在楼下的扶贫工厂——华瑞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手机充电线插头的打模工作,月工资最多可拿4500余元。2018年底,车黄英一家六口从江华大圩镇西岭村搬到位于县城的四联移民安置区,仅花了1万元就住上了150平方米的漂亮新房。对于自己的新家,车黄英是越住越喜欢,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她最关心的重点就是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

在四联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漂亮宽敞的四联城北生态幼儿园,攀爬梯、蹦蹦床、活动室、午睡室、漱洗室、舞蹈室、美术创意室等设施齐备,校舍建设面积6300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4980平方米。现开设大、中、小教学班13个,幼儿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1人。而位于四联安置小区的另一所九年制义务学校——江华思源实验学校,总投资8500万元,占地126.51亩,总建筑面积38718平方米,综合教学楼、师生宿舍及食堂、风雨操场、塑胶田径运动场、图书馆、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专门为四联水库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目前有66个班3427人,教师182人。

当初,为了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江华特意将县城四联安置区建在高新区旁边,共享产业园区配套,以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园区内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0余个,岗位月人平收入在2500元以上,通过引导培训搬迁人口积极就业,在园区内就业的搬迁劳动力已达420余人。

除了就业、就学有保障之外,四联还配备了2个设施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室,方便移民群众就近就医。位于北区的卫生室医务人员郑昌兰医生,负责小区2800多人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相关工作。

夕阳西下,车黄英下班后接到放学的女儿在社区遛弯,脸上写满了笑意。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朱国卿 陈景树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12/14/105595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