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方言童谣唱响校园大课间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欧阳稳江 编辑:张皎 2021-12-31 13:45:49
时刻新闻
—分享—

06、07版浏阳河文化-10.jpg

大课间,浏阳道吾小学的学生伴随着浏阳话版的《马兰开花谣》跳动起来。

红网时刻12月31日讯(记者 吴思静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欧阳稳江)“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每天上午10点多,是浏阳道吾小学的大课间。下课铃响,浏阳话版《马兰开花谣》随即响起,学生们随着欢快的音乐、俏皮的韵律快乐地舞动了起来。

12月28日,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浏阳方言童谣发音人孵化基地、传承基地以及耿郑振传习室三块牌子落户道吾小学。这也意味着,通过“浏阳方言童谣进校园”活动,道吾小学将打造成浏阳首个方言童谣的传承基地,并以此形成辐射圈,用乡音乡情、童谣童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其成为方言的参与者、传播者、传承者。

一个人的坚守

15年搜集浏阳方言童谣275首

“月亮光光,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绣花,巧手绣个糍粑。糍粑跌哒井里,变成一只蛤蟆。蛤蟆伸伸脚,变个喜鹊。喜鹊飞上树,变只斑鸠……”

06、07版浏阳河文化-6.jpg

方言童谣搬进语文课堂。

与生活中略微的拘谨不一样,用浏阳方言唱童谣时,耿郑振脸上满是笑意,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而这些年,在工作之余推广浏阳方言童谣,耿郑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走火入魔”的人——1996年,在机关幼儿园工作的耿郑振到北京进修,置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语境中,感到很是新鲜的耿郑振觉得“普通话太美了,一开口说话就觉得很得体大方”。可谁也没想到,十年之后,这个曾经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幼儿园老师,走上了以童谣保护浏阳方言的道路。

“说方言好土的。”2006年,一次带学生外出参赛,耿郑振发现浏阳的学生居然听不懂浏阳话。赛后回到浏阳,耿郑振认真地统计了班上会说浏阳话的学生,结果却不尽人意。一个班40余名学生,会说浏阳话的却不到10个人。于是,耿郑振从那一年起开始搜集浏阳童谣,把童谣做成音乐、编排成舞蹈,当作游戏引进课堂。

“语言要从娃娃抓起,童谣是最能吸引学生学习方言的方式。”深受触动的耿郑振开始到处搜集浏阳方言童谣。学生家长送娃来上学,逮住人家就问;去农家乐吃个饭,也会跑到邻桌缠住年龄大一点的人不放。开始的几年时间里,耿郑振走乡串村也只搜集到几十首童谣。其中只有几句话的《月光光》,也花了六年时间才完善好。

06、07版浏阳河文化-14.jpg

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方言童谣。

“童谣,是孩子爱上浏阳方言的兴趣起点。”搜集到浏阳童谣还只是第一步,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方言之美,耿郑振想了个办法,就是用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将浏阳方言童谣演绎出来,“我希望在未来,孩子们又重新唱起老童谣,做起几乎被忘却的童年游戏。”

为了让搜集到的浏阳方言童谣更具美感地呈现出来,2000年,耿郑振买了第一台电脑,在家里搭起了一个极其专业的摄影棚,用于制作童谣、游戏的音频和视频。

“光是电脑就更新了8台,连同定制专业录音棚等,前后花了差不多70万元。”2015年,为彻底弄清方言中的发音原理,年过不惑的她克服种种困难,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耿郑振的《月亮光光——醉美浏阳方言系列》DVD发行,此为我国首个集方言童谣律动和游戏于一体的音像资料,共收录浏阳方言童谣52首。

为了让浏阳方言童谣得到更好地传播,2019年,耿郑振开始自学制作浏阳童谣动画视频。其创作的童谣《蛤蟆叫,春天到》做成动画视频后,成为了网络热播视频。耿郑振谱曲创作并制作成动画视频的《黄鸡婆,尾巴拖》《花花花,走人家》《骑马咄咄》,点击量达2万人次。

从2006年至今,耿郑振共收集了275首浏阳方言童谣,其中有10首为她个人原创。而收集来的童谣,被录制成音频的有121首,制作成视频的有78首,制作成动画的有27首。

为了支付《月亮光光——醉美浏阳方言系列》DVD背景音乐的版权认证费,耿郑振甚至卖掉了一套房子,她却直言不后悔,“方言是安放乡愁最好的去处。付出的过程虽然辛苦,却让我越来越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浏阳。”

一群人的努力

浏阳方言童谣从小组课题走进大课间

“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从哪里出发的。”著名主持人、“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发起人汪涵说过,“唯一能够区别你是哪里人的,不是你身上的衣服和开的车子,而是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

在道吾小学,有这样一群人,因为乡音乡情而拧成了一股绳——

平江人唐益乐是一位有着12年从教经历的音乐老师,同时也是道吾小学音乐学科组的组长。从来到浏阳的第一天起,她便对浏阳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很快就学会了说浏阳话。

“课余,学生们唱的歌很少与浏阳方言挂钩……”出于职业的本能,唐益乐观察到学生中会说浏阳话的不到一半,会浏阳方言童谣的就更少了。为此,她一直想做点什么,转机出现在一次公开课上。

课上,同事彭雅上了一节关于民谣主题的音乐课,课堂示例是一首四川童谣《螃蟹歌》。“其实,我们浏阳也有一首《螃蟹歌》呢——海妹子海,钓螃蟹……”或许是第一次听到浏阳话版的童谣,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格外明亮,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童谣中有童趣,还记录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故事。”心中一动的唐益乐和同事们商量,决定从音乐课开始就浏阳方言童谣展开课题研究。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今年6月,唐益乐无意中刷到了耿郑振的浏阳方言童谣视频,这让她眼前一亮。

“全校共有2700余名学生,他们来自浏阳的多个乡镇。如果能让学生开口说浏阳话,唱浏阳方言童谣,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唐益乐联系到了耿郑振,希望得到她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学生们喜欢的那首《螃蟹歌》进行了改编,并配上音乐,制作成视频动画。

更多的时候,方言的韵味并不需要借助文字来表达,毕竟它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文字,而是生活。如果能够让方言童谣从课堂走向课后,穿插在游戏、玩乐甚至运动中,那么寓教于乐的效果肯定会更加明显。

受到音乐课题组的启发,道吾小学校长黄艳辉决定让音乐组、体育组、语文组、美术组多组联动,全方位展示方言童谣的魅力,第一步就是将浏阳方言童谣植入大课间。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很快,老师们便行动起来了,选了充满童趣的《马兰开花谣》。客家话、西乡话、城关话,几个片区的方言片段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浏阳话版的《马兰开花谣》背景音乐。而体育组,则根据这个背景音乐编排了一套运动操。当节奏欢快、韵律优美的音乐响起之时,孩子们的笑脸和童真也如花儿一样绽放。

“传唱方言童谣能唤醒随着时代变迁而被人们逐渐忘却的文化记忆,能让动听的童谣成为孩子心中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从对方言的热爱到传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乡音乡情是最好的纽带。黄艳辉介绍,接下来,学校各个学科组也会将浏阳方言童谣融入到校本课程中,“让家乡的方言童谣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中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想看到的。

一代人的乐趣

学生编创的浏阳方言童谣将成小校本教材

“快点叽来看咯,这扎学校真蛮有味哩。”“传统的文化和童真的完美结合,为道吾小学点赞。”12月28日,道吾小学的浏阳方言童谣进大课间的视频经“微浏阳”视频号、浏阳日报抖音号发布后,引来了10余万网友的围观。评论区里,不少人表示从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感受到了童谣带来的快乐。

“学生们边唱童谣边运动,格外开心,而录制童谣的人是学生,就更加有意义了……”因为深爱这片土地,爱着这腔调里的乡音乡情,耿郑振认为将浏阳方言童谣发音人孵化基地、传承基地以及耿郑振传习室三块牌子落户在道吾小学,是一种美好的开始。

这半年里,随着去道吾小学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耿郑振欣喜地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讲方言了。于是,在录制《马兰开花谣》时,她决定邀请这些孩子作为发音人,前往录音棚里录制属于他们自己的大课间音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老家的方言不容易听懂,别人不一定喜欢。通过这次方言童谣录制,我发现客家方言不仅好听而且非常有趣。”1607班的张事如是客家人,参与方言录制后,小姑娘说自己以后要用童谣传承家乡的方言。

1801班的潘权宇参与了西乡方言录制。从小住在外婆家的他,跟着附近的大人学会了说西乡话。被选为小发音人后,他将这个过程看得特别重要,也学得特别认真,“没想到浏阳方言童谣如此有趣,想到自己参与录制的方言童谣会在全校播放,我感到很骄傲。”1806班的易威宇同样非常高兴能得到录制方言版《马兰开花谣》的机会。一口浏阳城关话的他,是第一次这样深刻地了解到浏阳方言多姿多彩的魅力。

“方言童谣的传习过程中,不仅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亲切的声音说出方言童谣的韵律,更欣喜的是在口口相传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方言文化的喜爱和认可。”张启和是道吾小学语文组的老师。在参与“浏阳方言童谣进校园”活动后,他干脆将方言童谣搬进了自己的课堂。

“门口里嘎树上悬灯哩叫,圳zei边几上蟋蟋库哒飚。烂泥田里ka蟆崽呱啊呱,耳朵边上还有麻焖力吵;热天哩热,真不得了。婆婆啊,我热哒困不着觉。细孙zei,恰口几西瓜莫烦躁,坐哒地坪里歇哈几凉,哎呀咧。麻焖里咬了我一扎包,悬灯哩ka蟆崽嗯哩都莫吵。婆婆打扇,我要困告。西瓜甜味道几好,就是怕嗯夜里会来尿(两婆孙笑)……”

在给学生做示范之前,张启和根据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创作了这首《夏夜》:以夏天夜晚为创作背景,前部分从浏阳方言介绍四种小动物为始,每句押“ao”的韵脚,写出了乡村夜晚的欢乐和热闹。后部分通过孙子和奶奶在家门口的故事,写出了婆孙之间融洽美好、祥和幸福的画面,更衬托出了爱的陪伴,此时的安静与前面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如爆竹的引线点燃后,烟花的绚烂即刻便会照亮整个黑夜。有了张启和的示范,语文课上的孩子们格外积极——

1801班的邓子怡根据自己放学的情景编创了一首《恰饽饽》:“伢伢放学回来哒,肚子饥哒喊爸爸。爸爸就把饽饽拿,嘴巴一嗦真好恰。恰完饽饽打嗝嗒,恩妈看哒笑哈哈……”

而学生夏晨程则编创了一首问答式的童谣《哈里都是马哩东西》:“马哩东西圆圆?马哩东西尖尖?饽饽圆圆,辣椒尖尖。马哩东西打伞?马哩东西划船?菌哩打伞,鸭婆哩划船……”

课堂上,用浏阳话念着自己创作的方言,师生们笑成一团。在张启和看来,学着用方言创作童谣,不仅让学生们乐在其中,而且还能通过课堂传承方言,让学生们感受到方言的韵律之美。

按照计划,到了明年,学生们编创的这些方言童谣将会写入道吾小学校本教材,作为传唱的蓝本。“从语言之乐趣到心灵之乐趣,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这就是方言的魅力。”张启和说。

“希望我们的方言童谣可以唤醒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语言文字保护意识,促进浏阳各方言区的人加强对方言的重视。”耿郑振感慨,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努力再到下一代的传承,这条路上她不再孤单。愿学生们唱着浏阳童谣慢慢长大,也愿方言传承这颗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特写

浏阳方言童谣走进“云上的小店”

在耿郑振的心里,几乎是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和著名主持人、“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的发起者汪涵一起坐下来聊方言童谣。

06、07版浏阳河文化-5.jpg

小河乡“云上的小店”,耿郑振与汪涵交流方言童谣。欧阳稳江/摄

12月1日,恰逢汪涵在小河乡录制《云上的小店》。因机缘巧合,耿郑振第一次见到了自己在方言收集路上的偶像汪涵:因为一直致力于方言保护,2015年7月,由汪涵出资的“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应运而生。“響應”计划搭建了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工作学习的湘籍人士组成的学术团队,每年利用寒暑假在湖南57个方言片区进行方言调查和语音、语料的采集。

“您就是那位自掏腰包收集方言童谣的老师对吗?我知道您,快请坐!”没有任何架子,正在录制节目中的汪涵立即将耿郑振请到了桌子旁,两人聊起了浏阳方言童谣。除了为耿郑振的坚守点赞外,汪涵还聊到了希望找到一首客家传统的方言童谣植入到当时正在拍摄的《云上的小店》之中。随即,耿郑振将《月亮光光——醉美浏阳方言系列》DVD送给了汪涵,并将自己新收集到的一首客家话童谣推荐给了汪涵。

“深山角落现,世上凡人都没见,张果老就问神仙,神仙也没见……这是一个谜语,谜底是在深山里打了个喔嚯。”“这个‘喔嚯’,很有可能是北方的‘啸’的一种。客家人的迁徙,与历史上的‘衣冠南渡’的史实是分不开的……浏阳话很好听,方言童谣也是原汁原味呈现浏阳之美的一种。”半个小时的相谈甚欢,汪涵不仅认真聆听了耿郑振收集的《月亮光光》等浏阳方言版童谣,而且还鼓励耿郑振探索方言保护的新方向和新方式,“你目前所做的方言童谣视频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欧阳稳江

编辑:张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12/31/106984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