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郴州苏仙岭。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周建梅 张瑜 长沙报道
初冬时节的湖南,暖阳普照。从绵延险峻的雪峰山脉,到五彩斑斓的南岭山地,到妩媚多姿的罗霄山岭,人们悠闲地畅游在山野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人们享受着美好生态带来的愉悦,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是20年前湖南启动实施的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奠定了今天这份美好的根基。
2001年,作为全国首批11个试点省份之一,湖南启动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20年来,湖南省公益林面积从试点时的200万公顷增加到了目前的463.64万公顷,基本构建了以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为主体,市县级公益林相结合,以“一湖三山四水”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河流为脉络,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水库、城镇村庄为节点的总量适宜、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体系。
完善公益林“一张图”
20年来,湖南公益林布局越来越合理。
2001年,湖南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正式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商品林两类。2004年,开展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基本确定了湖南现有公益林版图。2007年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2012年国防林区划界定,在公益林版图上打上了一个又一个补丁。2017年,湖南启动了公益林完善落界工作,全省所有的公益林都落到了山头地块,实现了公益林“面积到山”的基本要求。2021年,湖南又开展了以国土“三调”数据为统一“底板”的公益林优化工作,建成了与国土“三调”数据相统一的公益林“一张图”。
为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20年来湖南先后制订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刚要》《湖南省公益林管理办法》《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湖南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调整的通知》《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了从公益林区划到管理,从补偿到管护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常德市石门县白云山国有林场一隅。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2001年实施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试点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湖南各地又陆续建立了省、市、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4年湖南省政府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5年以来,长沙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长沙县、资兴市、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怀化市靖州县、岳阳市湘阴县等县市区建立了市、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截至2021年,湖南累计直接获得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达160亿元,约450万户林农直接受益,户平均获得补助资金近3600元,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成为当前湖南财政投入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
20年来,湖南多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都从实施之初的每公顷75元提高到了目前的国有公益林每公顷225元、非国有公益林每公顷270元。2016年,湖南在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率先开展公益林分类分区域补偿试点,先后出台了三市绿心地区公益林管理和补偿办法,将长株潭绿心地区公益林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到了2021年的每公顷1200元。
补偿标准不断提高的同时,补偿资金的管理也日益规范。2012年,湖南省全面实施公益林补偿资金“一卡通”发放制度,保证了补偿资金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放至林农手中,避免了经费层层截留的现象。2014年,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林业局联合印发《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系统全面地规范了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同年,将公益林保护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结果表明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管护面积到位率和补偿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一隅鸟瞰。
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20年的绿色长歌,湖南公益林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20年的时间,公益林一年年长高长壮,长成了无边的绿色林海。湖南森林覆盖率由52.76%提高到59.96%,森林蓄积量由3.06亿立方米提高到6.18亿立方米。
20年间,湖南省公益林发挥着巨大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哺育、美丽、幸福着三湘儿女。据监测,2020年湖南公益林生态效益总值达到5419亿元,其中,涵养水源398亿立方米/年,价值2759亿元;固土22397万吨,价值170亿元;保肥653万吨,价值178亿元;固碳1019万吨,价值157亿元;释氧2453万吨,价值384亿元;每年提供负氧离子5×1025个、吸收污染物89万吨、滞尘1472万吨,价值126亿元。
20年来,公益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调整了森林产业结构,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在寒暑的交替中日益显现突出。全省公益林均从生产木材为主向森林游憩、森林康养转移,发展林草、林药、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大规模选用乡土珍贵树种、景观树种造林……昔日的林区早已换了新模样。数据显示,2021年湖南省公益林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的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约为980亿元。
在张家界,人们从“砍树人”变为“护林人”,从“卖木材”转为“卖空气”“卖景观”。“一棵树也不用砍,却能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是张家界森林公园里一位朴实林农的感叹。
在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林农唐春牛在自家公益林中养起鸡,鸡蛋供不应求,每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金洞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吸引了数亿的民间资本前来开发生态旅游,特别是金洞漂流成为金洞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了约300名林农就业,每年为林农增收2000多万元,依托的都是美丽的公益林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两山”故事、公益林故事在三湘大地不断传颂着。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周建梅 张瑜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