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朝文 长沙报道
2021年11月,水利部正式公布“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由三一重能开发运营的宁乡东湖塘风电项目作为湖南省唯一一个项目上榜名单。这也是该项目继被评为“2020年度绿色生态风电场”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众所周知,风电是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研究突破的一大课题。但在风电项目建设时,特别是转子叶片、发电机等大件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地表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造成破坏。如何给生态造成最小负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发挥风电的生态效益?在三一重能率先提出的“生态风场”发展模式中可以找到答案。
打造国家级生态风场 东湖塘风电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确保项目生态安全
项目建设,规划先行。湖南属于典型的低风速山地丘陵风电场,要想最大程度捕获风能,提升风电效益,优化项目选址和风机布局至关重要。三一集团总裁助理、三一智慧新能源设计有限公司院长贺广零介绍,风电项目立项之初,设计团队就采用实地勘查的方式,到各个项目预选址现场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勘查,综合当地植被、运输道路路径,以及风力资源等实际情况,最终根据最优规划选项,将项目选址定在宁乡东湖塘镇。
同时,考虑到项目建设过程中,风力发电机组建设以及大件运输都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最少的发电机组数量,就意味着对生态环境最轻的影响。贺广零说,按照50MW的总装机容量规划,东湖塘风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22台当时国内功率最大的自研2.5MW风电机组和2.2MW风电机组。2020年,东湖塘风电场总发电量达到1.3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1万吨。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建一个项目,就插一面红旗,树立起一个标杆。项目建设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项目完工后我们同样要让风电场的生态环境与过去等同,甚至更好,让每一个风电场都成为生态风场、行业标杆。”贺广零表示,项目规划之初,就已明确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各项后续工作,包括道路硬化、树木花草种植及边坡裸露土地挂网喷浆等,力图把风电项目对当地原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让风电场源源不断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通过进一步美化周边环境,打造风景靓丽的“打卡地”,将风电项目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成为真正造福群众的优质民生项目。
施工过程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相关规定 东湖塘风电场绿色植被依旧如故
致力水土保持建设,规范落实防护措施
“最短的施工时间,就意味着对环境对小的破坏。”2018年9月8日,东湖塘风电场正式开工建设,到2019年4月30日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时234天,创造了业内南方山地风场建设的最快记录。
三一智慧新能源工程建设部部监何小峰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越来越重视,为打造高标准水土保持项目,早在2016年,项目规划与施工团队就与省水利厅积极沟通对接,邀请水利专家对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指导,确保项目达到高标准、高质量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聘请的都是有着多年风电项目施工经验和熟悉水土保持工作的施工队伍,开挖过程中收集好表土,施工一段恢复一段、绿化一段,大件运输完成后,绿化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同步完工。”何小峰介绍,项目施工完毕后,还专门留下一支后续维护队伍,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继续开展项目现场的复绿和环境维护工作,最大程度减轻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用2到5年时间,直到项目周边环境与原始地貌环境相当,经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才撤离。
据统计,通过开展系列水土保持和科学施工手段,东湖塘风电场项目共整治水土流失面积22.99hm,扰动土地治理率超98%;减少了水土流失量5378吨,治理后本项目区的土壤流失量远低于容许的500t/km流失量,减沙减蚀率达到90%以上。同时,后续维护队伍植下的树木和依照不同季节洒下的花籽,也在当地形成项目场内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沿途花香草海的靓丽生态景观,进一步实现了风电场景观与周边自然生态和谐相融。
通过进一步美化风场周边环境 东湖塘风电场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发挥水土保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东湖塘风场建设完工后,带动周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背后,除了持续种植花草树木,美化风场周边环境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一智慧新能源生产运维部副部监戚中浩透露,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能感知、会思考、自控制、自诊断的智慧风机,运维工作人员远程登陆“三一重能风场智能集控平台”,就能实现风机的在线监测和故障预判、远程诊断,最终打造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的智慧风电场,让风场景观真正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周边景观可观性。
生态风场,赋能未来。三一重能相关负责人表示,风能这一绿色能源,虽然在开发过程中无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生态风场”模式必定是未来风电行业的必然选择与标杆,三一重能也将继续通过强化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智能运维等措施,打造一个又一个标杆风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清洁能源转型贡献行业引领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