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71岁的张艺谋有点忙。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至此,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而张艺谋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执导夏奥与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
从2008年奥运到2022年冬奥会,每次奥运的举办都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展现了强有力的中国信心。
与此同时,由张艺谋和张末共同执导的电影《狙击手》正在上映,以豆瓣评分7.7分,在群雄逐鹿的春节档脱颖而出,亮点满满。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雪花是一封邀请函,它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真诚、团结和友爱。
在电影《狙击手》中,雪花是一封应战书,它向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反击,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无畏、坚强和赤心。
冰与火的碰撞、浪漫与热血的交织、和平与战争的反思,在张艺谋春节交出的两份答卷中,都处理得非常精彩。
电影《狙击手》是张艺谋首次进军春节档的作品,和女儿张末合拍,但大方向和视听美学仍然是标准的谋氏风味——高度写实。
它将视角浓缩到最小,小到只有一个战场,两支小队,几把枪。为了一份事先不知道的情报,一个不能抛弃的战友,智斗厮杀,围困突围。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展现抗美援朝的伟大。
这部电影最早在立项时名字叫《最冷的枪》,一是对应影片中所提到的“冷枪冷炮运动”,一是“冷”的双重含义——即环境的“冷”和狙击手特质所需的“冷”。
“冷枪冷炮运动”又称作冷枪冷炮战,是1952年-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战斗。
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特等射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桃芳,影片《狙击手》里的主角原型就是他。
张桃芳出生于1931年,1951年3月,张桃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跟随部队进入了朝鲜战场。进入战场后,张桃芳成为了一名狙击手。
在第一次进行狙击之前,张桃芳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这也使得他在第一次任务中,并没能击毙一个敌人。
不过在随后的第二次狙击作战中,张桃芳成功击杀了一名美国士兵。完成首杀后,张桃芳开始变得不可阻挡,在之后的40天里,他接连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了全连的“1号”狙击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战后经统计,张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被誉为“中国狙击之王”“上甘岭狙神”以及“冷枪英雄”的称号。
“狙击手们就是要藏起来,不藏起来你就是战场上的活靶子”,所以他们虽然战功累累却又孤寂无名。而“五班”,只是这个沉默英雄群体的小小缩影。
“我的战友都牺牲在那个无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个个普通的名字。”电影中的这句旁白让人泪目:是个体组成了五班,只要五班还有一个人活着,那么五班精神就永不会灭。一个五班尚且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为了家国奋勇而战,热血洒异国,更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
在《狙击手》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少有的克制,电影里没有喊口号,没有伟光正的台词,主角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这场战斗中,将自己化为宏大战役中的一个螺丝钉。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站在高处说教,更没有弱化对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用一次次震撼人心的对决,用真实感十足的镜头讲述志愿军为什么必胜。
唯一一处正经的家国情怀,既不是为了提振士气,也不是为了坚定信念,更不是为了告诉屏幕外的人自己为何而战,而是一首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不整齐,不专业,但充满了力量。在一遍又一遍的军歌中,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心底的信念。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片并非“爽片”,炮火连天的大场面只是战争电影的表象,我们要关注的其实是战争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战争是由生命组成的,不是由枪炮组成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生命却是璀璨的,为了守护和平,他们将热血抛洒在异国大地上。人间岁月山水长 ,是热血让青春闪光。(红网·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来源:红网
作者:张皎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