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2月14日讯(通讯员 刘锟 余波)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党政合力,紧紧围绕工科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问题,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和北斗精神为引领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五个融合”为主要路径的育人工作体系,推动立德树人纵深、协同发展。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党建引领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思想建设方面,学院注重通过“党建+教学研讨”引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利用主题党日融合理论和实践学习要求,落实师德师风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纪律警示教育等专题活动,营造风清气正好环境。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北斗精神”为重点,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主动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提升全体专任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
坚持学科与专业融合。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引领,统筹做好系部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学院以系部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发展需求,依托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通信工程、实验实训等5个系部,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展排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学院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四个回归”开展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成立卓越班、电子设计创新班,配齐配强专业师资,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学科交叉、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坚持教学与科研融合。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为引领,学院注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充分发掘老教授资源,大力推动老教授上讲台、老教授带新人,加强队伍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积极“引进来”,年均邀请三十余名专家开设“电科匠心论坛”或担任学业/职业导师,着力提升“协同育人”效能。此外,学院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多方位科研训练。持续打造“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品牌,通过“一专业一赛事”“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实验室开放日”等方式,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人才培养紧扣第一课堂,抓好学风建设。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学院充分运用院长书记“思政第一课”、辅导员主题班课等形式做好学生规划引导;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通过“湘信英才交流会”“励志成才好学生宣讲会”“考研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进行学业辅导。采取学风、教风联合大督察,考风考纪大肃清等行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五大工程”盘活第二课堂,推动五育融合贯通。通过“树德工程”中的青年大学习、青马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课前五分钟·党史我来讲”等平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通过“增智工程”中的“工匠精神润电科”、技能大比武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强体工程”中的篮球赛、拔河比赛、荧光夜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增强学生体质;通过“育美工程”中的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毕业生晚会、寝室文化建设等文娱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力行工程”中的常态化劳动教育,学生志愿服务队“三下乡”“返家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与实践本领。
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融合。学院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着力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专项保障项目或企业参访、实习等,主动“走出去”,为人才培养拓宽渠道及资源。此外,学院带领在校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活动,为地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参加援藏援疆、“三支一扶”等专项,到艰苦边远地区锻炼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立德树人,任重道远。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立足学校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笃行不怠,持续努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北斗精神”鲜明特色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刘锟 余波
编辑:周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