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湘声丨张涤:到大学或18岁才开始学中医?有点晚了!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徐丹 2022-03-06 14:58:2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306111611.marked.jpg

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涤。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芳 北京报道

“培养中医药人才不能照搬西医的方法,走培养西医的路子!”在正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涤一语惊人:“到大学了,18岁前后了,才开始学中医?有点晚了!”

他认为,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有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该有更适合其发展规律的一条道路。为此,张涤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某些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甚至开不出中药处方

确实,现实中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目前的中医药教育主要还是以高等教育为主。那么,就意味着,中医药学子们,大多是在18岁左右进入高校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已经错过了最佳背诵记忆年龄,中医基本功就很难扎实。”张涤有些着急。

目前有种现象是,院校教育普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精髓学习投入不足,造成学生中医底蕴明显不足、缺乏感悟能力;临床时间短、经验不足,辨证施治的实践能力不强。张涤发现:“有些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甚至开不出中药处方!”

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基本沿用了西医标准和评价体系

张涤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成长过程中,无论是高等教育、职称评定还是人才评价激励,都基本沿用的是西医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当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适应现代医疗”的教育体系,但张涤认为,虽然培养了大量多层次、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但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实力较薄弱。”

发现问题,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在经过走访调研、多方论证后,张涤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让师承教育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中医全科医生

他在《建议》中认为,有必要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医药师承教育重视师承名医,强调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同时,他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亟须将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创新名医工作室、中医药师承班等教育模式。

而中医药院校,则应发挥各自优长,大力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多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中医全科医生,多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

让教学不局限于书本和校园

“学习-临证-学习-临证”张涤认为,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等的贯通:“需改变目前四年课程学习后再实习一年的培养模式,增加寒暑假临床实践课时,促学生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

“通人文,诵经典,重临床,跟名师,强能力。”张涤认为,这应该是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中应该树立的教育理念,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授,强调中医药经典的传承。加大中医经典、国学、医古文等相关课程的比例,将中医药人文教育与中医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把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大家请进课堂来。”他还建议,加强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高师资水平的教师队伍:“让他们向学生传授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让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通过经验分享让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坚定中医信念。”

同时,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在中医药临床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投入专项经费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探索开展“互联网+”中医药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鼓励“西学中”

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渠道

“可以投入专项经费,遴选基层中医院的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跟名师继续教育。”张涤建议,加快培养高水平临床领军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出台政策鼓励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基层中医院建立二级工作站,为基层培养中医药人才。

同时,建议积极鼓励“西学中”,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应组织开展“西学中”培训,建议尽早出台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从业人员学习中医的制度和细则。

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探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培养人才,还得用得好和留得住人才。”张涤指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他建议,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他认为,应该在人才评价和激励中,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的导向,不机械照搬一种指标评价所有中医药人才。

具体为,对于从事中医药学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及影响;对于从事中医药学应用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等。

“注重探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张涤建议,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引导和激励中医药工作者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3/06/109753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