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反响丨一岁半的它要当新引擎,湖南自贸区这次底气有点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肖拓 2022-03-22 22:59:4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自贸试验区还年幼,2020年9月获批,不足“两岁”。

湖南自贸试验区很给力,建设一年多来,以不到全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引进了全省33%的外资,实现28%的外贸进出口额。

毫无疑问,它虽年幼,却够“壮实”,足以担当起湖南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的重任。

图片

湖南自贸试验区将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湖南特色、发挥片区优势,着力打造“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战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记者发现,湖南自贸试验区批复建设1年多以来,在深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中,湖南自贸试验区又以长沙片区面积最大、体量最大、承载任务最多。作为“领头雁”,长沙片区承载着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的重要使命。

3月17日调研之后,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强调,自贸试验区和湘江新区建设有基础、有成效,出了成果、出了人才。要以更高站位认识、定位、建设自贸试验区和湘江新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装上动力引擎。

今年1-2月,长沙片区签约7大项目,总投资达159.2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等领域,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制度底座”为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鲜明定位。3月1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驶入法治化轨道。

图片

自2022年3月1日起,《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施行。

长沙片区占湖南自贸试验区总面积的2/3,下设长沙经开区、临空、会展、雨花、芙蓉5个区块。截至目前,长沙片区的113项改革任务实施率达93.81%,形成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项全国首创。

图片

长沙国际邮件监管中心“邮、快、跨”集约化监管现场。

湖南自贸试验区首个关于制度改革创新的国家级案例就在长沙片区:

在长沙国际邮件监管中心,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3种不同业务的货物在同一分拣流水线同场监管,日均处理能力30万件,24小时全天候通关,通关时间降低近50%,综合运输成本减低25%,实现了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发展。

改革创新就是湖南自贸试验区的生命力。

长沙片区承接了省级86项管理权限,推出25项极简审批事项和8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程建设项目“三证合一”等多项创新服务。

“探索融资租赁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模式,这项改革事关重大,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局负责人王诗勤说,将以“钢牙啃硬骨头”的顽强意志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图片

长沙片区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联络点。

长沙片区还创新设置了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联络点、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重点国别和重点市场建设海外仓等多项制度,为优化长沙片区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源头活水”。

长沙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侯向宇表示,“积极开展长沙特色的改革探索,重点推动二手工程机械设备出口、对非本币结算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出口退税等首创性改革试点,以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人才磁力”

人才有多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为此,长沙片区出台自贸人才政策45条,不到4个月,吸引了3.6万名人才落户。

图片

长沙片区人才政策发布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说,“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在办事效率这一块、缩短工作流程这一块,成效显著。对企业而言,人才最重要。长沙片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大力支持,一年多来,帮助我们引进100多位国内国外的高端人才,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图片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品发货区。梁超/摄

3月2日,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长沙片区顺利揭牌,进一步优化了湖南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服务环境;3月10日,长沙片区芙蓉区块邀请企业就湖南自贸试验区人才相关政策、职称初任认定等进行交流,并从即日起为芙蓉区块申报职称初任的专技人员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首个职称初任的绿色通道。

在长沙片区的长沙经开区区块,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在攀升,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在山河智能技术中心研发人员中,30岁以下占比38%,30-40岁占比41%;在铁建重工,科技创新人才占总人数28.5%,35岁以下青年创新人才占比超70%。

重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将为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中非合作探索“湖南经验”

纵观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湖南自贸试验区是唯一将对非经贸合作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的自贸试验区。

在日益密切的中非经贸合作中,湖南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月11日,湖南省商务厅与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双方将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共同打造“中非经贸数字智谷”。智谷建成后,将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IT技术,输入对非贸易大数据,输出实用型数据,实现对非经贸合作数字化管理和应用。

2021年,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合作项目135个,累计金额229亿美元,近500家中非贸易企业达成意向成交额2亿美元,推动中非合作进入新的里程碑。会后,位于雨花区的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作为分会场,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其常设展馆可通过声光影电带游客“一站看非洲”。

图片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核心区,便是长沙片区雨花区块。在这5.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拥有在建重大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623.3亿元。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管委会主任肖向东表示,“湖南省委对长沙提出‘五更’工作部署,对推进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指导性。”

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首提的11项改革事项之一,对非易货贸易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中非贸易,自然有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使用场景。中非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便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成立,落户在长沙片区。目前,这个“跨境中心”已经开通了南非、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等6个非洲国家的对公即期结售汇业务。

图片

在长沙片区展示的非洲特色产品。

记者发现,通过“跨境中心”,长沙高桥大市场的商户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中非跨境人民币业务。借助该“跨境中心”,湖南打通了人民币在对非经贸往来中的闭环流通路径,有效管控中非货币汇率风险,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张庆伟书记对推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再上新台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管委会协调联络局负责人戴晓龙表示,将用好“外经促外贸”模式,瞄准非洲重点国家新兴市场,加强投资建设力度,带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种业等产品服务出口。

eea0d18f58d048b29a97d9a8817f43b0.gif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3/22/1104010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