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习惯
文/张毅龙
从发蒙始,不知不觉,我已近退休。回首这50多年的生命历程,读书就是我唯一自然而然保持下来的生活方式,自认为是在努力践行毛泽东同志“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倡议,且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对阅读的体验和收获都不一样。归纳起来,大抵读了三类书。
一是入世之书。也许是父母认同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所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想让我从一个生物人渐变为一个社会人,满七岁时,便选择了普通人最好的增值方式,送我到当时叫大队的学校。我从小就听从父母、长辈、老师的叮咛:好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改变生命状态。也是我这个乡里穷孩子实现逆袭最快、成本最低的唯一途径。我在求学路上如饥似渴地自觉读书,读相应学段的必修课本、选修课本等,并通过注释或课外读物建议来书追书,书追人,巩固和拓展知识面,使我从一个山村如愿进入了高等学府,直至读完硕士研究生。一路求学奠定了我基本的社会知识与技能,有如培根所说:“历史使人贤明,诗歌使人高雅,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使人善于争论。”
二是立身之书。每个人走入社会,仍然需要读书,以增强立身处世的能力。我通过读入世之书,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有用。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个人内心的高度是读过的书一本本码起来的高度。读书,可以让一个人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在立身处世中可以有多种选择。读立身之书,都是基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关切和需要,我不否定这种读书是坚持问题导向、寻求实策实招,以掌握谋生技能的功利性。如烹饪要学《厨师培训》,驾汽车要学《汽车驾驶员读本》,职场秘书必读《行政公文实操大全》等,这些书中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学以致用,不用再去摸索而少走弯路。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多挑战,驱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块“蓄电池”,不时充电,掌握应对复杂挑战的技能,不断释放能量,从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作为一个省直机关干部,总常怀本领恐慌,常感能力危机,常找自身差距,努力于深读政治理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专业书籍,“积跬步”“积小流”,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
三是脱俗之书。读这类书不是传统意义上任务式的上学的意思,而是自发为了保有温润而清澈的心灵。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其读的目的在于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在如今社会充满浮躁和人们日益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很茫然,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而赤裸裸的坚硬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做一个“见过世面”的现代人,把自己放进时代的命运中,我在努力像鲁迅一样,以挤海绵的精神加紧读书,无论是读纸质件还是电子件、无论系统读还是碎片读文史哲社科类乃至心灵鸡汤等书籍,让自己慢慢地建立起了知识和视角上的关联,由渐悟到开悟直至顿悟,油然进入“精神自由自觉之境”,怡养静气,修养骨气,涵养大气,让我的工作与生活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方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是培育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理想是内圣外王,正如学者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读书使我不仅可以明是非、辨善恶,更能远离喧嚣与嘈杂,治疗倦怠与狭隘,也能使人独立而超拔,登高而望远,并以此拓展人生边界。
读上述三类书的过程中,我发至内心地认同毛泽东同志所言:“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不同的意见。”当下,每个人都读了很多书。这个不算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能做到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武装我们的脑袋。这个比读书的勤奋和数量更重要。我们如能结合实际把所得提取出来,清晰地通过口头、书面表述出来,更为了不起。
在3月中旬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已连续第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愿与志同道合者共勉:读书不是通过一个“读书日”来推动,而是要将读书自觉养成为一种习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三字令•夕阳红
风习习,雾濛濛。诉情衷。
回首望,味无穷。
捋霜髭,搔雪鬓,夕阳红。
身体壮,事相通。步从容。
观鸟雀,戏林中。
聚亲朋,谈往事,醉眉瞳。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副总督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毅龙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