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老区向阳振兴丨老区不老——湖南革命老区垄上行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肖依诺 编辑:肖拓 2022-05-03 00:19:1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冲 肖依诺 长沙报道

回望百年党史,聆听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故事,感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面貌。清明谷雨之交,中央和湖南省级主流媒体采访组,行走于广袤的三湘四水,处处山清水秀、屋舍俨然,人民脸上挂着富足的笑容。

从地处湖南东北的岳阳市平江县到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市宜章县,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到“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沙洲村,从醴陵市枫林镇耿飚将军故里到张家界贺龙元帅之乡,革命老区呈现着各具特色的振兴路径。这片见证了艰辛革命历程的红色热土,在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努力绘就革命老区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壮美画卷。

这不仅仅是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发展故事,也是这个伟大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奋进故事的缩影。

“扩红添绿”

青山绿水生金变银

远山如黛,汨罗江逶迤而去。

在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十里画廊”前,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在江中荡舟而行,仿佛走进了“桃花源”。

1650195159291-kpm50ypwdni.png

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十里画廊”。

2017年之前,泊头村集体收入微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产业空壳村。近年来,泊头村以打造李六如故居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并与外部企业协作苗木、油茶基地,支持村中致富带头人创办酱干厂、红薯粉丝加工厂、红茶厂。

2021年6月,泊头村“汨罗江十里画廊文化旅游”项目启动。项目由泊头村集体牵头周边5个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投资500多万元打造“十里画廊”漂流,去年国庆期间,日收益超1万元,村集体可以获得16.8%的分红。

“通过‘红色’‘绿色’‘蓝色’资源的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将农产品卖出去,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财政部驻平江县泊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思晓这样告诉记者。

bf0e1471-745f-4c56-a8a5-67e656a8edd0.jpg

▲ 贺龙元帅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

“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这是流转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一张家界桑植县的一首民谣。

如今,土地依旧,薪火相传,他们为乡村振兴“添绿”,桑植县洪家关乡的刘珍元正是其中一员。从小听着先辈的革命故事长大,对于家乡和“三农”,刘珍元有一种深厚的情结,“特别想给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做一些事儿。”

十年前,刘珍元从供销社退休,将目光投向了历史悠久却一直未形成产业的白茶种植。

在刘珍元带领下,荒山变茶山,桑植白茶的种植从零散到规模。包括“云上茶园”在内的万亩白茶基地,带动了周边乡镇3万多人就业,2021年全年产值900余万元。桑植白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成为了张家界经济发展的“金名片”。

333.jpg

▲ 茶陵县万樟园林。

株洲市茶陵县湾里村曾诞生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走进村庄附近的“花湖谷”,优质茶树、油茶、花木等林区产业依次排布。

在郁郁葱葱的山岭,十几年前还是遍布砂石的荒山。如今,这里已是全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万樟园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解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4000多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不断增收,年支付劳务工资3000余万元,务工农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

经过12年的植树造林,刘祖治带领当地村民把过去的33万亩荒山,变成了现在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刘祖治也被称为“修地球”的人。

农文旅融合,一个个“红色村”变成旅游打卡地,生态农业变观光农业,昔日大隐隐于深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变成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革命老区向阳振兴

说起瓷器,人们会自然而然会想到江西的景德镇、河北的定窑……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作为官窑,积累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今天,再说起瓷器,就不得不提株洲醴陵。近代,醴陵瓷博采中外瓷器之长,创烧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之高峰”。

“陶瓷不仅仅是我们醴陵的一个品牌,更是湖南的一个品牌,特别是釉下彩,人民大会堂的会议杯就产自醴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这样说。

1650433860836-l3pzun7jk7.png

▲ 醴陵·中国陶瓷谷

如今,醴陵每年出产各类陶瓷日用品50多亿件,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4个省级科创平台,专利1500余项,陶瓷新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

醴陵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忠亮告诉记者,“醴陵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现已形成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陶瓷产业链条,年产值达700余亿元,陶瓷产品畅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23年总产值将突破一千亿。”

春末,来到雪峰山,沿着蜿蜒山路车行数小时,错落有致的瑶寨民居逐一映入眼帘,一群身着盛装的花瑶姑娘们正聚在寨口,设好了自酿的“拦路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葛竹坪镇山背村,深处崇山峻岭间,是怀化市溆浦县最边远的山区村。

5ce84ef3-8258-45be-843d-448179e2a5fa.jpg

▲ 雪峰山景区“星空云舍”与花瑶梯田。

2015年,山背村引入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自此,昔日的穷山僻壤逐渐成为游览胜地。

今年38岁的奉寨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传承人,也是雪峰山旅游公司花瑶传习所的负责人。她向记者介绍,“一张做工精致的花瑶挑花裙布,若是每天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一张的价格就能达到两万元。”

在村子开发之前,这些传统手工制品没有市场和销路,成为景区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将其作为纪念品购买。此外,公司还进行了创新,将挑花技法或图案融入箱包、布鞋等,提前订制,统一收购销售。旅游让古老的非遗产品走出深山,让山里的人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因地制宜深耕特色产业,产业兴旺的嘹亮音符回荡在每一座山、每一条河。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县、红色革命老区,曾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21年全县种植黄桃9.5万亩,年产6.5万吨,黄桃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26.3亿元,黄桃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金果”,创造了山乡巨变的奇迹;

390b86d5-d86e-4104-bfba-c97ac42d9df3.png

▲ 桂东县沙田镇“第一军规广场”。

桂东县沙田镇,是人民军队颁布“第一军规”的地方。沙田镇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上乘、蕴藏量大。当地人“靠山吃山”,桂东县瑞源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永凤便是其中之一,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领320户村民一起种岗梅,5年后,预计年收益可达3000万元;

……

一条河一首歌

区域合作之风又起湘赣边

湘赣相邻,血脉相通,自古以来就往来不息。

从“江西填湖广”之说,到近代民族危难时期湘赣边腹地培育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革命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赋予了湘赣边区域合作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内涵。

1650344518339-9r4sbxgce6f.png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2020年7月28日,《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下称《行动计划》)对外公布。按照《行动计划》,湖南将实施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红色文化旅游提升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区、多省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先行区。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湘赣边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湘赣边革命老区是我国重要的烟花产业带。浏阳市大瑶镇国际花炮商贸城,是产业融合的代表,500余家烟花贸易公司中,有近100家由江西人投资,来自江西企业的交易额占到1/3。2021年4月,湘赣边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县(市),致力于共同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与技术研发,联合制定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

1650344558193-d39ataft8vl.png

▲ 璀璨烟花绽放在浏阳河上。

与顶层设计“同频共振”的是,湘赣区域合作的鼓点越来越密,“湘赣边区域合作”成为浏阳市不少乡镇2022年经济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金刚镇将积极与湘赣边友邻乡镇共同搭建多个方面的沟通对话平台;社港镇将打造湘赣边特色中医正骨医疗中心和文旅康养胜地……

浏阳市大瑶镇位于湘赣两省、萍浏醴三市交界处,是湘赣边区域中心之镇。大瑶镇党委书记潘定一向记者介绍,“浏阳市大瑶镇与上栗县金山镇达成《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打造湘赣边区域乡镇合作的先行示范区、全国烟花爆竹产业集中核心区、省际边界社会治理合作的典范样板区。”

巍巍罗霄山脉两侧正顺着一河清澈的绿水,怀抱春风,抢抓机遇,携手奔向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星辰大海”。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肖依诺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5/02/111893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