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他们是奋斗在湖南水利一线的工作者,他们与湘水有约、不分昼夜,保“一湖四水”安澜,护一江碧水东流,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湘水之约》栏目,聚焦奋斗在三湘大地的湖南水利人,讲述他们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何青 实习生 张文嘉 长沙报道
这一束手电筒的光,在这渺无人烟的黑夜,格外明显。
雨下得很大,光似乎都会被雨打散。灯光的主要照射点,是宁乡金花站点的水面,一边胳膊夹着手电筒一边做记录的,是长沙市水文局的吴尚。
灯下,能见到豆大的雨点拍在她的脸上,她的头上、身上,早已经湿透。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灯照的地方,生怕错过每一厘米的涨幅。
涨水、监测;涨水、记录;涨水、汇报……
雨下了一夜,吴尚基本一夜无眠。
这是吴尚作为水文工作者的一个汛期雨夜,也是水文人的日常,“下雨就睡不着,这似乎是我们水文人共有的习惯,涨水是不分白天黑夜的,面对雨情,我们要处于一个随时待命的状态。”
22岁留下的答案
没有热爱,无法无悔坚守在这一个个雨夜。为何热爱,吴尚说,这可能是一种水文精神的传承。
2010年,22岁的吴尚通过报考进入了水文行业。“当时抱着求个安稳的想法入职,以为水文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
但入职后,吴尚发现,水文工作并不轻松,需要经常外勤测量,条件艰苦,工作地点常在人烟稀少的乡下,监测过程也十分单调枯燥。
心理上的落差、与生理上的疲惫,都让她心力交瘁,甚至动了想离开的想法。
离开还是留下,在前辈的身上,吴尚找到了答案。“你可以想象一下,大雨瓢泼、蚊虫叮咬、条件恶劣、还有不确定的危险,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这么一群人在你面前,坚韧、专注,一心扑在水上,很难不被触动。”
水文,开始在22岁吴尚的心里扎根萌芽,她也逐渐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
“水文,不是看一个水位那么简单。”吴尚说,水文需要收集大量的水文监测数据,通过雨水情信息和水情分析计算,对河流水位涨落进行一个预报,在第一时间发布洪水预警,为防汛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支撑。
预警发布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后续防汛措施能否得当,吴尚说,越工作,越感受到了水文工作的重要,理解了前辈们对水位变化的每一厘米的较真。
24小时随时待命日常
一年之中,是否就汛期工作比较忙碌?问及水文人工作节奏,吴尚介绍,其实我们基本上属于全年都没有休息的状态。
现场,吴尚列举了他们全年的工作过程: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湖南的汛期,进入汛期后,水文人的工作主要是水文应急监测和水情分析方面。
在汛期前后,水文人同样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吴尚及同事们要对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为监测河水断面、水尺等进行测量。
资料的整理汇编也是全年的一个重要工作,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延续性,在汇编成册之前要经过三道严苛的校正核对,并且对于资料的严密度有很高的要求,基础数据甚至要精确到0.01米。
除了日常的监测和维护管理工作,吴尚还保持着极强的机动性,“每当启动防汛4级或3级响应时,只要站点涨水需要我们去监测数据,不管时针指向几点,我们都必须马上出发。”
12年见证水文事业发展
吴尚工作的12年,也是长沙水文事业发展的12年。
“监测的手段越来越智慧,工作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吴尚介绍,12年来,为了提高水文数据的准确性,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
经过多年努力,水位、雨量以及流量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已经逐渐趋于信息化、自动化。“像以前监测流量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缆道测流同时,还有声学时差法这种智能化仪器的投入,帮助我们进入了自动在线监测的阶段。”
从以前的纯人工监测,到现在的智能化在线监测,她感受到监测设备和监测手段的进步。
不仅如此,吴尚介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包括资料汇编工作,曾经手工记录数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线监测的数据传到网上,通过后方的数据库进行整理,极大地提高了水文人的工作效率。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吴尚这些年来也在不断挑战自我,完成蜕变。
关于未来,这个喜欢运动乐观向上的水文女孩表示,希望能接触到更多与水文相关的工作,如水资源、水情这部分工作,“能更深入地了解水文这一个整体架构,不停探索的脚步,不止步于水文监测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张文嘉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