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义正 陈珉颖 廖洁 长沙报道
连日来,湖南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4月29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新任务新要求”的命题。
5月30日,湖南更是开了一场“万人基建培训会”,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授课”。进一步明确要以“电力、算力、动力”为代表的“三大支撑”全面加强基础建设,其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决心和魄力显而易见。
▲ 2021年12月5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调研。(唐俊 摄)
▲ 2022年5月1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株洲北斗创客空间调研。(刘尚文 摄)
为什么此时再提强基建?此轮全面加强基础建设与以往投资大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有什么区别?随着“三力”建设的深入,会对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带来哪些新的利好?
今天,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邀请到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以及对区域经济有着多年深入研究的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朱翔教授,和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解读。
从“铁公机”到“新基建”
记者:这次全面加强基础建设不是湖南在这样做,而是整个国家层面的大战略,为什么此时国家再提强基建?
张建平: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持系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比如,在我们扩大招商引资,吸收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更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升投资的效率。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保障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凸显出基础设施的先行作用。
从国家“十四五”中长期发展目标来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着眼于我们的新发展阶段,要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的格局,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保障。特别是我们现有基础设施在加强互联互通这方面,还有不少的短板是需要弥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十四五”奋斗目标非常重要的保障。
另外,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这些投入,也能产生消费的引致效应,能创造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当我们的就业者有了收入之后,还会进一步的去把收入转化为消费,从而对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朱翔:从长远看,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是在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所以,这一轮全面加强基础建设,是我们实现从全面小康到基本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投入。
从眼下看,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叠加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此时扩大基础建设投资,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稳住经济大盘。扩大投资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民生。
记者:两位专家都提到,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我们过去也曾经这样做过,这次与以往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张建平: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有显著的扩展。比如,过去我们传统的基础设施主要聚焦于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领域,我们又叫“铁公机”。现在,我们的新基建围绕着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平台等等。跟以往的投资大基建拉动经济增长不同的是,过去几轮的投资大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率是比较高的,投资在扩大内需当中扮演着龙头角色和第一拉动力的角色,而且是以传统基建为主角。但是这次,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已涵盖了新老基建两个领域,范围上更广;另一方面,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没有消费这驾马车的贡献大了。
朱翔:是的,可能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8年国家的“4万亿”,就是主要聚集于“铁公机”,在当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这次,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上更高、范围上更广,有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那么直观,但影响更加深远有力。
比较有新意,湖南动了脑筋
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央对于此轮“全面加强基础建设”归纳了五个方面,而湖南则提出了以电力、算力、动力为代表的“三大支撑”,您怎么评价?
朱翔:中央的提法是高瞻远瞩,湖南的提法是因地制宜。湖南只是一个省,和国家不同,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个省、一座城,先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这是服务国家大局的基础前提,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领悟和执行中央部署的精髓,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张建平:这次湖南提出的“电力、算力、动力”的“三力”总结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说法,也体现了湖南在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是真动了脑筋。而且,这一提法既涵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也涵盖我们现在的新基建。
此外,“三力”中的“动力”强调,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
记者:湖南的“三力”为什么是“电力、算力、动力”?
朱翔:首先,要消除一个误区,也是毛伟明省长反复强调的一点,电力不仅是电力,是能源系统的代言;算力不仅是算力,是算力和算法的融合;动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动力系统。
不可否认的是,湖南在能源方面是存在一定缺口的。比如电力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而湖南的水电开发基本上已经到达峰值了,火电的开发存在铁路运力和对环境构成污染的问题,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风能和太阳能,湖南的自然禀赋并不优越。在现实中,只有能源问题解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湖南开启了“引电入湘”工程,例如前段时间的“宁电入湘”,而未来更多将是借力“西电东送”从西南地区“引电入湘”。
当然,湖南自己也在不断探索,比如在电力富裕时抽水蓄能,在电力紧张时进行转化发电,采用“削峰填谷”的方式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而算力比较好理解,湖南在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等领域是有相对优势的。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现有的优势资源,对于湖南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动力,指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动力系统。创新是未来发展中的核心引擎,而如何让创新的引擎高效高速运转,从而产生强大的动能,同样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而此处的“基础设施”或许已经完全区别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基础设施,这也体现出了湖南“超前布局”的意识。
张建平:确实,这个“三力”的提出和推进,对于湖南省在国家“十四五”期间能够完成自身的任务,提升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力”对“三高四新”会带来哪些利好
记者:我们注意到,湖南提出“三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那么“三力”对于当下湖南正在全力打造的“三个高地”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建平:当前中国正处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我注意到,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中非经贸博览会也永久落户湖南,这都是实现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在中部地区是十分宝贵的优势,“三力”的提升,将极大地助力湖南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转型,按照这个逻辑,湖南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将进入一个可观的良性循环。
最直观的就是将吸引更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到湖南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技术、资金、人才也将向湖南聚集,从而提升湖南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而这些,将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持续提供强劲、稳定的动能。
朱翔:三力”与“三个高地”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加强“三力”是手段,奔向“三个高地”是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了打造“三个高地”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对湖南社会经济整体提升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概括。在这中间,科技创新则是带动湖南社会经济整体提升,实现湖南现代化的龙头。湖南目前的一个现状是,虽然我们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机械、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高科技龙头企业还不多,带动作用还不强。
以“算力”为例,湖南有一些高校和院所在这方面的科研技术可圈可点,但我们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将“算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为经济效能的能力不足,而造成这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科研转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所以,这一轮全面强化基础建设,对于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补短板”行动,将为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注入新的动能。
记者:对于湖南这一轮的“全面加强基础建设”,有什么建议?
张建平:我认为首先要厘清老基建与新基建之间的关系,老基建和新基建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特别是新基建的发展,是在老基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另起炉灶”,更不能搞重复建设。
在这一轮的“全面加强基础建设”要重视“系统”和“长远”这两个关键词。在进一步完善老基建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老基建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其组合成网。比如交通领域,水陆空之间如何实现相互衔接,甚至无缝衔接。这其中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而新基建,则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要立足长远,适当地“超前布局”,否则不排除会出现建成即落后的问题。在这方面,东部沿海的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已经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湖南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充分利用好这些已有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甚至探索出近路。
朱翔:首先,必须要明确重点,前两天湖南公布了一大批项目,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魄力和决心很大,但在具体的建设中不要搞“大水漫灌”,而要有侧重点地“精准滴灌”。要优先保障国家的重大重点项目和湖南的重大重点项目,要通过龙头项目的带动,形成一批高效益的优质产业链,以“龙头带链”的模式,塑造湖南发展的持久优势。
此外,在具体推进中,要重视各类要素的保障,尤其是“银根”和“地根”,也就是项目融资和建设用地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各地各部门的重视,要主动作为,因为这是事关湖南未来几十年,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
来源:红网 ·观潮的螃蟹
作者:王义正 陈珉颖 廖洁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