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麓山拾枫——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有感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新美 编辑:陈星晓 2022-07-18 18:33:55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高校新闻学院的学子们无疑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武装、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提供接近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平台和窗口。正是一期一名师的亲身垂范、一期一视角的学术滋养,使我从研究生一年级的学术小白到研究生三年级的有所成长。

回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系列讲座,既关照国际视野,又立足中国特色,既有扎实的理论思辨研究,又有批判的业界实践反思,既有丰富新闻史料的深耕探讨,又有把握当下、远瞻未来的深入思考。

一、关照国际视野与立足中国特色

雷跃捷教授梳理了几大历史节点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了其对于世界范围内新闻事业发展的宝贵贡献,并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当代探索是在对于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做理论总结升华中展开的”,结合国内外新闻实践工作的生动讲解使得马新观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探索更为具象可辨。

邓绍根教授则专攻列宁主义在华的初步传播这一细分主题,系统概括了舆论准备、初步介绍、传播与实践三大阶段的传播脉络,为总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兴起的历史因素以及借鉴宝贵经验提供扎实的研究论述。

曾庆香教授立足中国特色,条分缕析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新闻范式——宣传、专业、交往,帮助新闻学子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二、深耕理论研究与坚定实践自省

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永恒的主题,是中外新闻界一致认同的标准,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真实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关键意义。张昆教授通过阐释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重要人物对新闻真实观的论述,鼓励新闻学子一脉相承继续秉承和落实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强月新教授以“走转改”活动为例,层层剖析,提出兼具学理性与操作性的三个向度--理论阐述、实践拓展与机制保障,强调“‘走转改’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基层是群众活动的广阔舞台,也是新闻工作者割舍不断的根脉”,激励学子们在新闻实践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陈力丹教授以翔实、典型并具有时代特点的案例论述新闻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生动揭示了以往新闻舆论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为准新闻人提供了“始终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等解决对策。

三、正视往昔实践与远瞻未来发展

童兵教授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笔耕不辍的学术魅力为新闻学子展开了一幅“百年大党对党媒引领关爱”的历史画卷。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五个时期党与党媒的关系,对于系统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历史,更要认识当下、远瞻未来。张涛甫教授从数据出发,从国家治理工作现实重点、难点出发,介绍了新时代新宣传的四个层面--顶层设计、抢占入口、把握规律以及宣传技巧,启发学子们关注国情和民情,树立大局意识和问题意识。

李良荣教授史论结合,回顾中国传媒业从2G到5G的变迁,并强调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重任与“建设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前进方向,更语重心长地建议新闻学子们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戒除浮躁,多读书、形成系统化知识。

在研究生课程和专业实践之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的系列讲座以多元视角、深刻探索、与时俱进的学术活动形式为我填补专业短板和认识不足,从价值培养、理论架构和学术精神等角度引导我接近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作者:

姜新美 湖南大学2018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二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新美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7/18/115352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