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村振兴”故事多多,光影制作热情高涨。由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电影局、湖南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光影湘村”湖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经启动便吸引了广泛关注,其中不乏驻扎在湖南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奋斗者们,他们希望借微电影大赛之平台,向更多人分享湖南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感人事迹。本系列报道将对准湖南省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青年企业家、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代表,倾听他们的动人故事,为广大微电影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
衡南县栗江镇界牌村的“兵支书”王亚军(右)向村民介绍金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通讯员 徐颖洁 长沙报道
他,是一名乡村创业者,与当地农民一同栽种青蒿、移植金槐,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他,是一名基层村支书,同村百姓一起兴修水利、浇筑新路,创出一片振兴新农村;
他,是一名退伍老士兵,与昔日战友一道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干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他是衡南县栗江镇界牌村的“兵支书”王亚军。在他的身上,始终跳动出鲜亮的时代符号,焕发出崇高的精神风尚,而这背后,正是“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英雄本色。
“青蒿”不倒人未老
1999年,在部队服役满13年的三级士官王亚军,服从组织安排结束了军旅生活。退伍后,他放弃地方安排的工作岗位,回到家乡毅然选择自主创业,方向是农业领域,目标是乡村振兴。
衡阳,油茶大市,油茶面积和茶油产量位居全国之首。看中市场,王亚军与转业的六位战友一起,投资43万,建起了茶油基地。都是奔向市场的新手,又是油茶领域的小白,几个不懂技术、不知销路、空有热情的“愣头青”,很快在商业浪潮的头阵上败了下来,创业的第一仗碰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跑运输、做木工、开摩托接客……面对高额的债务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开支,靠着在部队里锤炼出的韧劲,王亚军一边艰难地挣着生活费,一边仍怀着不服输的创业之心。
“你还是找个正经事做吧,别瞎折腾了!”这是失败后的数年里,家人、朋友、街坊、邻居和村镇的领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面对昔日战友的不信任,面对周遭亲友的不支持,王亚军依然笃定地相信,自己出生是农民家庭,成长在农村,就一定干得好农业!只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总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2013年,王亚军通过朋友借、银行贷、政府扶、东拼西凑8万元的启动资金,创办了家乡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丰盈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丰盈”,是屡经挫折的王亚军的最大希望,在产量上丰收、在销量上盈利。
当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发现的青蒿素,市场前景广阔,合作社将目标锁定为青蒿种植。
缺乏技术人员,王亚军只能自己东奔西走,到各处拜师学艺,足迹遍布怀化、永州、邵阳、娄底等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去重庆五趟。
没有流动资金,王亚军就带着妻子孩子山上一边干活,一边做饭,有时一整天吃方便面。装卸货物全靠自己,累了就倒在近两米高的青蒿树下打盹,石头当凳,木板当床。
皇天不负苦心人,第一年试种获得了丰收。请不起采摘人员的王亚军和妻子贺桂兰,站在山头,望着60多亩地的青蒿,不知内心是喜是忧。最终,他和妻子两个人,担着百来斤的担子,1公里多的上山下山路,来回10天时间,才将2吨多的第一批成果运到家。
“他还不如我咧,我一个人最多能担100多斤。”每每说起往事,贺桂兰掩不住对丈夫打趣。王亚军脸红着说,在他眼里,最美的就是妻子了。
从1993年嫁到王家,妻子一直没享过什么福。在创业失败、家庭生活最困难的那几年,全靠妻子赶制衣服补贴家用,给批发市场商贩制衣,一件不到4块,一个月要做到近300件,才有1000多块。每天早上5点起、晚上3点睡,到了过年的旺季,大年三十通宵都没有休息,即使这样,多年的年货都只能靠赊账来置办。
在妻子的鼎力支持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青蒿种植经验逐步向周边的村组、乡镇复制推广开来。利用乡村荒废的土地,扩大青蒿种植面积2600余亩,数年的总产值达520余万元,带动全村3200人全面脱贫。周边3个乡镇、24个村、60个村民小组也开始种植青蒿。2015年,合作社被评为衡阳市“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培训基地”。
随着种植技术的掌握和市场销路的打开,“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也从种植、养殖业,逐步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经营品种涉及青蒿、香稻、油菜、莲藕、名贵药材、苗木等多个品种。
带着王亚军走向成功的第一把锄头、第一副挑担、第一辆摩托……他都舍不得扔掉,看着它们,心中始终能澎湃着“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前行力量。
待到“金槐”烂漫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了家乡种植单一、生产链深加工短缺、生态循环经济不畅、效益不高的被动局面,2016年,王亚军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和多年的种植经验,组织敢闯敢拼的退役军人共同创办了湖南承康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时引进了新型、健康、生态、市场前景更好的中药种植产业——金槐。
2019年6月,首批多年生的金槐正当收获的季节,早该盛开的金槐始终青绿,一直等不来金花烂漫的王亚军焦急万分,跑遍了县市省里的专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有人提出,砍掉这批金槐的主根,让他们重新生长。流动资金、土地租金、劳务工资、银行贷款……王亚军再次面临抉择。
再次想起驻守北国边陲时,没有被凛冽的寒风吹倒;想起在防汛大堤上,没有被激流的洪水吓退;想起倘若放弃,将有300多农户颗粒无收的连锁反应,党员的责任感和军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再一次,王亚军发挥出“老班长”作风,吹响“集结号”和“冲锋号”,带着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一帮退伍军人,以“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上网搜技术、出省找专家。
就在金槐即将倒苗的紧要关头,两个关键人物挽救了他。一个是在“金槐之乡”广西全州遇见的一位独臂老农。
王亚军记得,那是在自己想放弃的时候,攀上一座不知名峡谷之巅遇见的。“在那里,我看到了‘最美的金槐’——颜色好、产量高,果实饱满、槐米均匀!”老农告诉他,只需要一种寻常的药剂,就能救活他的金槐,因为他遭遇过同样的困境。
另一个则是被誉为“金槐之父”的蒋运生——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为王亚军所栽金槐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验数据。
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下,界牌村的金槐长出了金花、结出了新米。捧着金色的槐米,王亚军和战友们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营地。“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好钢就该铸利剑/好兵就该打硬仗/谁没有爱/谁没有情/情系家国好儿郎……”嘹亮的军歌回荡在城基峰下,一条红火的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也就此开启。
借助金槐在国内市场的空前需求,界牌村流转闲置荒地5600多亩,金槐林种植超过3700亩,800多名富余人员被带动起来,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700万元,一举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优质金槐种植基地。
近年来,王亚军以金槐公司+农户项目的合作模式,为该村123户369人,每人每年分红450元,累计分红近83万多元。
看着漫山遍野的金花槐米,王亚军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两万亩的标准化金槐种植示范基地,直接受益的百姓村民将超过3000人。
退役不褪色
“最大的‘贵人’就是生我养我的老百姓,我对他们,要永怀感恩之心,永葆感激之情!”
王亚军说,他永远忘不了,创业初期,村里组民给予土地流转的无偿租借;永远忘不了,扩大规模后请不到人,村里老人主动帮忙采摘的不讲价钱;永远忘不了,面对大年三十还欠着12万工钱的他,街坊邻居从不催款的理解与宽容……
2021年,王亚军再次以满票当选为村支书、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界牌村建成了院院通公路、户户有出路的交通体系;投入资金12万元,修建了57个“旱改水”农村厕所;排查和拆除危房三处;保持多年儿童防溺水零事故;提前实现了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在新冠肺炎抗疫战斗中,提前完成全村疫苗接种人数清零任务,并实现全村零感染。目前,界牌村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均居全镇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王亚军不忘帮助退役军人排忧解难,努力践行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初心使命。近五年时间,王亚军通过企业帮扶解决了27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并为爱心助学、敬老和其他爱心活动提供各类善款累计达20万元以上,久而久之,战友之间都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有事找“衡州老班长”王亚军。
王亚军也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双带双促”先进典型人物、“湖南省优秀退伍军人”。目前,该地正有更多的退役军人向王亚军同志靠拢,赓续红色血脉和军人本色,高举乡村振兴的大旗,听党话、跟党走,豪迈抒展拥军拥政、忧国忧民家国情怀。
王亚军说:“强村报国,将是我这辈子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这是我的信念,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骄傲!”
界牌村将继续抢抓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机遇,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稳步发展思路,扎实工作,砥砺前行,以一村振兴策应全县乡村振兴,以一地乡村振兴策应全国乡村振兴,以期汇集全国磅礴之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早日实现贡献更多更好的“兵支书”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徐颖洁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