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方面的根本体现。深入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媒体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学子和新闻从业者、研究者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并提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向,是新闻媒体实践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多数院校来说,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涵及具体要求融入学科基础理论课中,如《新闻学概论》《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对党性原则的强调等;第二,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系统传授其发展历程及重要论述;第三,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活动,如相关讲座、论坛、研讨会、读书分享会等,将理论发展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激发师生思考与讨论。三者之中,笔者认为后两种方式的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故在此结合自身学习体验进一步展开叙述。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
在本科的第三学年,学院开设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课程内容主要结合历史视角,以历史事件的发生脉络为主线,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因新闻实践而形成的新思想。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经历了从“人民报刊”到“工人报刊”,再到“党的报刊”三个发展阶段。他们结合自身实践,发现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报刊运作发展的特殊规律,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此之后,面对全新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列宁系统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对党内民主建设中的报刊机制进行了初步总结,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报刊性质和功能进行了有益探索。除此之外,课程还详细阐释了毛泽东、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部分新闻论著与新闻思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过程。
专业课程教学通过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更为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促使学生从更深入本质的层面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同时,课程设置将教师教学与小组讨论、主题论文写作的形式相结合,多方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为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部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偏重于历史梳理,仍需在鉴古观今的历史思维中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努力传递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动育人
近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岳麓传媒论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系列讲座,现已顺利举办13场。本学期已召开两场主题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庆香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新闻范式:宣传、专业、交往”,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主讲“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迁”。
曾庆香教授围绕宣传、专业、交往这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范式逐一展开论述,表示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有助于我国媒体更好地完成其应有的监测环境、协调社会、社会化和提供娱乐的责任。李良荣教授围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结合具体事例阐述了从2G到5G时代中国传媒业的变迁过程,强调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应加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主动创新生产高质量新闻。在谈及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取向的不足之处时,李良荣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学生反应出来的思维碎片化、片段式、结论性、跳跃式,缺乏逻辑等常见问题,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通过系列讲座等活动形式,学院有效地搭建了在校学生与专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展开交流的桥梁。专家学者们凭借多年的专业视角,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答疑解惑,满足了学生针对具体研究领域的信息需要,加速了师生研讨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教育的有益举措。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媒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发展着的新闻思想理论,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仍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其在指导专业媒体日常新闻工作的同时,在突发舆情事件的应对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公众参与议题的情况日益普遍,在人人参与传播,大众发表言论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等专业新闻媒体以最为迅速、及时、客观的状态对具体事件进行跟进报道,适时发表时事评论影响舆论,展现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重事实、有态度、敢批评、讲方法的特点,与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吻合。
1.舆情事件新闻中的媒体监督本质
从近年来各大舆情事件的发展中不难看出,从线索出现到舆论爆发,直至官方介入调查并发布结果,其信息的展现都与新闻媒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件中一系列的新闻传播,其本质是新闻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融媒体方式对于当今社会问题进行监督的过程。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事件传播与发酵提供了广泛渠道。目前,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量不断增长,公众参与话题讨论的门槛不断降低,热情日益高涨。网络的即时性和言论自由使用户不自觉地成为信息的早期传播者,为媒体发现、发布新闻提供了信息来源和舆论基础。同时,网络的信息存储功能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在其中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自由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在突发舆情事件中,媒体的新闻传播过程既能发挥对公众人物和相关责任部门的监督作用,又能以公开评论的形式反映并补充群众的意见,不仅发挥了监督和批评的功能,更满足了群众所需。人民是新闻事业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要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是新闻媒体在实践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体现。
2.舆情事件新闻中的媒体监督报道规律
回顾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历程,可以看到我们党既秉承着一以贯之的党性原则,同时又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丰富发展新闻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发展和深化。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发现,当前舆情事件新闻中媒体发挥监督功能的报道往往具有四点实务操作的规律。
整合信息,梳理事实。任何新闻报道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无论是突发性社会事件,还是常态化的社会问题,媒体进行新闻传播都要充分搜集信息,分辨真伪,梳理主次,再进行加工发布。
多方采访,充分调查。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主张。马恩党报思想中强调掌握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党报工作者尤为重要;毛泽东后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倡新闻界加强调查研究的报道,都突出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媒体进行新闻传播,采访与调查必不可少。对多方信源的采访,对事实真相的主动调查,或对调查结果的积极了解,都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
连续报道,及时更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指导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工作者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全面地观察事物,把握事物运动的走向。故媒体新闻报道总是围绕对应社会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与阐释,并且跟进相关部门、单位对于事件的最新处理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报道,完善信息。
明确态度,简明直接。毛泽东新闻思想主张报刊要办得尖锐、泼辣、鲜明。当前传媒形式与平台不断拓展,但这一要求仍未过时。对于各类新闻事件,公众需要客观、公正、全面的消息、通讯报道,也需要态度鲜明、观点突出的评论文章。媒体要有自己的判断、主张和立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监督批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悟与启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学习和讲座授业为学生搭建起较为完整的思维框架,媒体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规律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更应不断加强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工作者在党和政府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1.加强著作阅读,以学促行
正如李良荣教授在讲座中所言,当前新闻专业学生阅读量有待提升,理论难成完整的系统,逻辑性因此有所缺失。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便亟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整体把握理论脉络,从细节理解结论来源。由此,才能获取并深入认识与新闻舆论相关的论述,从而以充分的理论基础推动具体行为的进步。
例如,列宁曾经提出要摒弃“作者写,读者读”这一资产阶级报纸习惯,这一观点在当今的媒体实践方面也很有参考价值。当时“写是他们的事,读是我们的事”的观点,正体现了早期报刊单向传播的缺点。但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媒体与社交平台的涌现,使得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与互动性已经得到了实现,人们对于信息生产、传播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作者写,读者读”的模式显然逐渐成为了过去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列宁的部分新闻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也并不过时。
2.融合媒体实践,以学立业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应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新闻学子要有自己的观点、判断与坚持,增强识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育,离不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具体的专业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加强工人报刊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要求其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修养。马恩对于报刊工作者的这些要求在当今也是极为重要的。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对从业者的要求日益提高,只有保有良好的个人品行,拥有专业的新闻采写编评能力,且坚持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使所在媒体得到群众的认可。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实践中对自身进行检验,方能取得进步与发展。
3.关注中国国情,以学助国
世界上没有永远适用的真理,对于前人留下的各种理论成果,我们必须有分析、有区别、批判地借鉴、发展。在历史上,封建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专制的消亡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的出现兴起,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始终产生着影响。因此,无论是进行新闻传播研究,还是开展新闻传播实践,都应丰富自我积淀,增强专业能力,把握社会现状,理论联系实际。而这一点的落实,必须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
过去,毛泽东强调将前人优秀的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的革命经验,在中国的革命进程中加以运用和发展,走出了党新闻事业前进的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的党报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也由此形成。现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作为新闻学子,更应当牢牢把握我国国情,脚踏实地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对新闻传播工作树立正确的职业使命感,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工具,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建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助力国家繁荣富强。
四、结语
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关键要点。当前互联网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公众发言已成常态。面对纷繁复杂的言论场,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更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重要指导,坚守舆论阵地,坚持党性原则,践行正向引导,以人民为中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份坚守,需要一代代新闻学子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发展传承。
作者:
任钰洁 湖南大学2021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赵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10):33-44.
[3]武嘉璐.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审视[J].视听,2021(10):179-180.
[4]乐曲.论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作用[J].新闻前哨,2021(11):40-41.
来源:红网
作者:任钰洁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