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0多年从未忘,援疆湘女想找老战友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李丽 2022-07-21 09:24:18
时刻新闻
—分享—

袁玉清年轻时的照片。杨洁规 翻拍

袁玉清向记者展示维族舞蹈。杨洁规 摄

上个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凭着湖湘女子那份“霸得蛮”的韧性,及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信念,用芳华和岁月书写了一部动人的诗篇。“八千湘女上天山”成为新疆屯垦史上最动人最浪漫的故事。

“年龄越大越会想起从前的人和事,希望能找到她叙叙旧,不给自己留下遗憾。”第一代援疆湘女、今年88岁的袁玉清老人向本报求助,希望能帮她寻找一起援疆的老同学、老战友黄赛芹,再叙同学情、战友情。

同学兼闺蜜,她们瞒着家人报名援疆

“去,去,去,到新疆去,不怕山高路又远……”7月20日,在袁玉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的家中,老人铿锵有力地唱起当年援疆时的歌曲,“天天都会唱,一个字都没有落下。”老人唱着歌、跳着民族舞、摩挲着年轻时的照片,思绪一下回到了从前。

1950年8月,当时16岁的袁玉清正在长沙周南女中就读,从《新湖南报》上看到新疆军区技术人员招聘团到长沙招人的新闻。

消息一出,长沙沸腾了。在校女学生、社会女青年争先恐后报名。

“解放后的新气象,让我与许多青年学生都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内心的热血与激情被点燃了,一心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袁玉清回忆说。

袁玉清和来自岳阳平江的同班同学兼闺蜜黄赛芹瞒着父母,兴高采烈地跑到营盘街报名点报了名,两人很快被批准入疆。

为防止家人阻拦,两人商定跟随第一批人员出发。“后来才知道,家人看到录取名单,马上就找到学校去了。”袁玉清说。

同进同出,甚至连津贴都一起用

湖南与新疆相隔3600余公里,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年,一车人花了40天的时间才抵达迪化(现乌鲁木齐)。一字排开的杨柳树,戈壁滩上荒芜人烟,颠覆了袁玉清从课堂、书本上对新疆的认知。尽管如此,大家丝毫没有情绪,满怀激情地等待着拥抱全新的未来。

入疆后,袁玉清和黄赛芹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舞蹈队。初到部队,大家既抓生产又搞文艺,农闲时学习舞蹈,农忙时参加生产劳动,打土块,种棉花,割麦子,“那时候自己不安心跳舞,总是挨批评。”

新疆大部分时候冰天雪地。外出演出,穿着单薄的演出服,露在外面的脸和手都冻裂了,痛得直让人流眼泪。脚冻坏了,女孩们就贴上厚厚的一层胶布。

尽管在舞蹈队的日子并不久,袁玉清和黄赛芹总是同进同出,甚至连津贴都一起用,“不分彼此,关系特别亲。就是现在你们年轻人说的,最好的闺蜜。”

不愿人生留下遗憾,年近九旬寻找战友

1954年,袁玉清被调到伊犁工作,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非常不发达,两人分开后,她们就失去了联系。

1957年,袁玉清复员回到怀化沅陵的一家工厂工作。1990年退休,回到老家株洲。一生养育了三个儿女,安享晚年。

这些年,袁玉清只要参加战友聚会,就会打听黄赛芹的消息。2003年、2009年,她两次回到新疆,多方打听黄赛芹的下落,都未得到有用信息。

“当年曾听说,她被安排到新疆军区农六师八一农产财务科,可寄出的书信有去无回。”说到这,袁玉清沉默了很久。

袁玉清告诉记者,如今年近九旬,她有个愿望,希望通过三湘都市报找到多年前的老战友黄赛芹。“这个年纪了,就是想知道她的情况,姐妹俩能好好叙叙旧,不想人生留下遗憾。”

如果您认识黄赛芹,或者有她的消息,请拨打本报热线:(0731)84326110,让苦苦等待的老人能达成心愿。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