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写丨我眼中的满叔周立波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陈加宁 2022-07-25 17:22:48
时刻新闻
—分享—

31_副本.jpg

坐在窗前,周兆民翻看泛黄的《美术日记》手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益阳报道

清溪村的早晨,是宁静醉人的。在这个位于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的美丽乡村里,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自家的窗边,翻看起一本泛黄的《美术日记》手册,暖暖的阳光,钻过树梢,透过窗楹,洒满了整个房间。

“照片左边是我父亲,中间是满叔周立波,右边是二叔。”这位82岁的耄耋老人,正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侄子周兆民。

32_副本.jpg

周兆民珍藏在家中的照片,左为周兆民父亲,中间为满叔周立波,右为周兆民二叔。

1955年9月,周立波携全家从北京回到益阳安家落户。落户不久,周立波就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那时满叔住在在桃花仑乡竹山湾村那边,我读完小学六年级,一直到初中一年级时,都住在他家。”

周兆民回忆,“刚到村里时,村民都称我满叔为‘周部长’,相处一段时间后,晚辈们都亲切地叫他‘周伯伯’,长辈们喊他做‘立波胡子’。

“和满叔住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我记得他一早上起来打太极拳,然后洗脸、漱口,出门参加劳动,下午他就看书、看报,走访村民,晚饭后,他便继续走访,和村民交谈。”周兆民回忆,那段时间,周立波的写作时间一般是在凌晨3~5点左右,在天亮前写作,“经常很晚的时候,我还能听见他在楼上来回踱步的声音。”

“满叔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致,后面这些细节也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周兆民说,“我满叔一点架子都没有,村民们有什么话就都愿意跟他讲。他也喜欢听大家讲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也爱打破沙锅问到底。”

1955年,周立波回到益阳后,担任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帮助村民建立初级合作社。后来,他又在家乡邓石桥村试办了高级社,1957年还在益阳市桃花仑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周立波这一时期在益阳老家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被世人传颂的《山乡巨变》的就诞生于此时。

“后来,我满叔离开益阳,回北京后,见面时,他也会经常问我:今年生产怎么样了?收成好不好?”周兆民笑着说,“满叔一直都很牵挂老家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很深家乡情结的人。他十分钟情家乡的味道,最爱家乡酿的茶油,和老家腌制的坛子菜。1978年,我去北京看他,就提了一瓶茶油和一罐坛子菜过去,他当时就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34_副本.jpg

周立波1955年送给周兆民的《美术日记》手册。

坐在窗前,周兆民来回抚摸着手中的这本泛黄的《美术日记》手册,“这个手册是1955年,满叔送我的,我一直珍藏着它,现在它成了我的记忆相册,我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都收藏在这个手册里,为留住曾经的时光,也为记住身边最亲切的家人。

相关报道:

文学飓风来袭!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即将在湘启动

海报 | 清溪:向往的文学之乡

特写 | 书香满屋酿人生:“作家书屋落脚家中是一种幸运”

视频丨遇见,从时光隧道中走过的清溪村

深读 | “中国文学第一村”,清溪村的回望与憧憬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陈加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7/25/115583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