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老兵新传丨彭育晚:要么保卫边疆 要么守护家乡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谭卫丰 编辑:江雪 2022-08-06 14:51:3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来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新时代老兵新传”专题策划,记录退役“湘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动人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谭卫丰 娄底报道

油溪桥村地处武陵山,位于新化县吉庆镇东北部。车子沿着山岭上下跋涉,7月的骄阳炙烤着路边光秃秃的石灰岩,忽然间,一片翠色映入眼帘,只见溪水潺潺,桃李满园,绿荫掩映中,古桥民宿若隐若现,这里就是油溪桥村。

“你能想象2007年的时候村里连自来水都喝不到吗?”在村委综合服务中心,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彭育晚看着满墙的荣誉感慨地说。

15年间,这个曾经的“省级特困村”完成华丽蜕变,不但彻底脱贫,而且挤身于“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AAA级景区”村行列;彭育晚也先后获得“中国好人”“百名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优秀政治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48项。

四次立功 汗洒军营的比武冠军

1993年7月,出生于油溪桥村的彭育晚离家千里来到甘肃省天水市,成为了解放军某部21军的一名战士,驻守西北重镇,练习当时全军紧需的技能——射击40火箭筒。

身为班长的彭育晚带队练兵。

“这种炮在当时很贵,一发要480块。我舍不得打,怕打不中就浪费了,于是我就一个劲地琢磨怎样才能打中。”彭育晚回忆道。为了提高命中率,他白天在各种复杂环境和多变气候下训练射击,晚上通宵达旦地对照数据研究分析。通过查阅大量关于火箭筒原理的资料,并结合战场射击实际,彭育晚发现,可以把烟雾作为“40火箭筒”风力判定和修正的参照物,就此创造出“40火箭筒烟雾风力判定法”,后来被全军广泛推广。

凭着这股子肯钻研的劲儿,彭育晚很快当上了班长,并多次带领全团参加全军整团整旅达标考核,其中在夜间三练习中全团以命中率100%的傲人佳绩打破了整个军区的射击纪录。在部队短短4年,彭育晚立功4次,成为直接提干和保送军校的对象。

在部队短短4年,彭育晚立功4次。

退役后的彭育晚在广西南宁办起了企业,渐渐累计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用的商业知识。2007年,正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远在南宁的彭育晚接到了来自家乡的电话,邀请他回村担任村支书,突破油溪桥村的发展瓶颈。

“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4年的部队生涯让服从组织的意识深刻影响着彭育晚,放下电话,彭育晚便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回家乡,挑起振兴油溪桥村的重担。

临危受命 爱洒家乡的村支书

基础设施弱、劳动力流失、民风懒散剽悍、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元、村集体经济负债4.5万元……这是2007年油溪桥村的真实写照。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村里的人却看不到出路,民间更有“有女莫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的说法。

走在田间地头的彭育晚(右二)。

抓基层首先要强班子。彭育晚至今都记得村里第一次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的场景,“当时会议室里只有几张破烂的桌子,我把它们拼在一起,上面盖了一块红布。”会议上,彭育晚慷慨激昂地提出了油溪桥村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大大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干部干得怎么样,百姓心中一本账。如果说村支两委会议只是给村干部们的强心剂,那水源工程就是他赢得民心的关键点。油溪桥村位于油溪河上方,为石灰岩干旱地貌,村民喝水要下山从河里挑,解决水源问题迫在眉睫。

“几任支部书记都没做成的事,凭什么你能做成?”面对村民的质疑,彭育晚没有解释,而是马不停蹄投入实干。

水源工程外包看似是最快捷便利的做法,但是300万的报价让彭育晚犯了难。“资金拨款可以等,但村民喝水不能等。”彭育晚四处奔波,对接政府部门,拜访专业技术人员,游说村干部和村民,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里,他陪过笑脸也吃过闭门羹,从管道路线,到材料用工,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

2012年5月8日,历经一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水源工程竣工了,最终耗资60万,仅为外包报价的五分之一。说起这段经历,彭育晚只是哈哈一笑说:“我只是比较擅长整合资源罢了。”

村民张仁望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大家拧开几代人渴盼已久的水龙头,激动地流出眼泪,喝饱之后还把前坪后院痛痛快快浇了个透。“那时候村民们都认为,这么难的事他都做成了,给的承诺也都兑现了,听他的准没错。”张仁望说。

身负重任 情洒乡村的兵支书

曾经那个在军营里总结出“40火箭筒烟雾风力判定法”的优秀班长,如今在农田里依旧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15年间,彭育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中先后探索出5个全国经典案例,油溪桥村也成为目前贡献案例最多的村庄。其中,他创造的“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案例入选全国十大经典案例之一,并被农业农村部发文向全国推广。与此同时,彭育晚被授予“改革创新先锋”称号,并被中组部和湖南省委组织部选为授课师,在中央党校等地授课上百余场。

走在田间地头的彭育晚。

如今,油溪桥村依据山形地势建成了甲鱼、稻花鱼、经济果树林等7大产业。2016年,油溪桥村14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2021年,油溪桥村人均年纯收入达28600元,村集体经济盈利超过261万元。摆脱贫困之后,油溪桥开始向乡村游转型,依靠果园和山水打造景点,让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85后”的夏玉姣是油溪桥村委委员,她不仅嫁到了这里,还把在外务工的丈夫喊回村一起发展。“这些年,村子里年轻人越来越多,处处都孕育着希望。”夏玉姣说。

工作中的彭育晚。

7月22日,刚在贵州参加完退役军人村干部(“兵支书”)能力提升培训示范班的彭育晚信心百倍地回到油溪桥村。作为一名兵支书,彭育晚对油溪桥村又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的办公室里,厚厚一摞文件体现了他对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部署规划。

夜幕降临,彭育晚办公室里的灯又亮了起来,印证了他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要么奉身边疆,要么守护家乡,不是哪里适合我,而是哪里需要我。”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谭卫丰

编辑:江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8/06/116968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