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岁月年轮,十年一记;泱泱潇湘,已然巨变。这十年也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开设“非凡十年·湖南答卷”栏目,讲述湖南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李兵 李璐 长沙报道
“现在,放眼三湘大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绿色已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9月1日,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介绍。
蓝天白云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这场硬仗,生态环境保护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蓝天白云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见。”邓立佳说。
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2016年,洞庭湖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6.4%下降为0,出口断面总磷浓度升幅97.9%;2019年,洞庭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接近Ⅲ类水质标准……如今,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渠成网、田成方、树成行,一湖碧水徐徐汇入母亲河长江。
九嶷河湿地公园。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这些年来,全省上下以“一江一湖四水”为战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全力开展长江“十年禁渔”,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
——持续6年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湘江保护和治理、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一系列重大治污行动,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强力推进长江岸线项目、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港口码头污染、洞庭湖非法采砂、长株潭绿心、废弃矿山、尾矿库、矿涌水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整改,建立健全整改验收销号机制和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坚决改、改彻底。
——大力推行林长制,完成人工造林2930.9万亩、封山育林2630.9万亩、退化林修复1852.8万亩、森林抚育7464.6万亩、修复湿地145.1万亩。创建国际湿地城市1个、“国家森林城市”8个、“湖南省森林城市”14个,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64.2%。
绿色已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一组组生态之变、环境之美的数据,印刻着湖南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现在,放眼三湘大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绿色已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
一系列整治后,湖南极大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引领,“一盘棋”推进。围绕“一江一湖三山四水”总体格局,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编制《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在全国第一个发布省级“十四五”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指导、持续推进市县规划编制。
工程治理,“系统性”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整体修复,2018年申报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总投资79.13亿元,2019年争取中央资金2.56亿元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系列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布局,拓展生态空间,为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生态屏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出了湖南贡献。
源头治理,“绿色化”转变。高位推动矿业转型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突出生态和安全两个关键,淘汰了一大批“散、小、乱、差、污”矿山,建成绿色矿山335家。砂石土矿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全省砂石土矿由3631个减少至983个,关闭退出矿山基本做到了矿权注销、设施拆除、生态修复“三到位”。
扛稳职责,“一体化”整改。严格落实牵头督导责任,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工作任务,认真开展省级督导和现场核查,实现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督导全覆盖,重点问题重点督办,确保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到位。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过去十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但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性目标,全省共创建国家绿色园区10家,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00家。
十年努力,浓抺了产业链的“绿底色”,提高了绿色发展的“含金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洞庭湖上,江豚腾跃的大湖气象。
洞庭湖上,一派麋鹿嬉戏、江豚腾跃的大湖气象;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郴州三十六湾等治理经验,长沙圭塘河、后湖艺术园等治理力作,让人与自然一体共融成为现实。
“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惠民利民,有效增强了三湘群众的绿色获得感。”邓立佳说。
颜值更靓。全省共建成163座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9.45%,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17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
一派麋鹿嬉戏的景象。
气质更好。202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59.97%、湿地保护率70.54%、水土保持率86.08%、空气优良率9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7.3%,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永州、张家界、怀化3个市位列全国水环境质量前30名,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监测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油茶、竹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花木五大千亿产业,林业产业总产值从1884亿元增长到5405亿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油茶产业发展持续领跑全国,全省油茶林面积达2277.5万亩,茶油年产量41.4万吨,年产值688.1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湖南茶油”公用品牌获评“中国粮油十大影响力公共品牌”,现如今,湖南形成了“世界油茶看中国、中国油茶看湖南”的发展格局。
同时,还举办了“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张家界森林保护节”“湖南生态旅游节”等节事活动,生态旅游年综合收入达980亿元。打造了“靖县茯苓”“新化黄精”“通道黑老虎”“慈利杜仲”等一批林下经济品牌,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391亿元。提质“百里花木走廊”等产业带,建设花木示范基地,全省花木产业产值达630亿元。
这十年,生态环境改善是湖南社会经济最显著的变化之一,留下了“精准扶贫”之外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让钟灵毓秀的湖南成为一方生态福地,为人民群众创造出高品质生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向绿而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个更加美丽的湖南值得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 李兵 李璐
编辑:陈加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