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地理:桃花源般的古圩沉封在东阳湖底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尹晓华 编辑:周怡琳 2022-09-11 09:09:36
时刻新闻
—分享—

66271662824534102.jpg

美丽的东阳湖水下,有昨天的古村落和老街。供图/茶陵县委宣传部

在茶陵县境内有一逶迤数十公里的淡水湖,名曰东阳湖,湖水荡漾,碧波千顷,百岛星布,其名其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湖底有一爿古圩,曾经倾世繁华,而今却鲜为人知。

登上东阳湖的大坝(又名洮水水坝),乘船往里驶,约五六里光景,水面突然开阔,此处中间往右一溜,这一片水域下75米的湖底,便是当年繁华的“难(nàn)上”圩。

“难上”是这个古圩的名称,隶属桃坑乡马溪村,此处住户十来家,方圆十余里几乎无人烟,恍若与世隔绝。自“难上”依沔水而上,至桃坑,至江口,全是客家人散居之地。圩的外侧有一大山,高耸入云,崎岖险峻,外人来此圩必翻过此山,此山上七里,下八里,所有台阶均由青石砌成,蜿蜒曲折,十分陡峭,这条崎岖陡峭的小山路就叫“难”,抑或这座山也叫“难”,上山叫“爬难”,下山叫“下难”,而这个圩是翻过“难”才到的,所以这个圩名叫“难上”。圩的街面都是青石板铺成,两边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二层挑檐小木楼。沔流依圩而过,穿谷而出洮水,汇入洣江。

至于“难上”圩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已无从知晓,我奶奶在世时,说那个圩不知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常听父辈们说起“难上”最繁华的时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难上”曾有一个碗窑,而这个碗窑的兴起,把这个小小的“难上”圩带向她一生最辉煌最繁华的巅峰。烧碗需要工人,卖碗需要商贾挑夫,于是方圆百十里的人来来往往于此处讨生活、做买卖,一时酒馆、茶寮、饭店、商铺、艺院、旅社……把个不足200米长的“难上”圩两边开得满满当当。

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古圩,烟火袅袅,红男绿女,商贾林立,走卒贩夫,人声鼎沸。樵夫、伐木工、挑夫、商旅……成群结队来此讨生活。

“难上”除碗外,以篾货最为出名,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别人不认识的草药、山货、土特产。“难上”的碗酷似《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用的碗,釉质,略粗,口阔,敦实,大气,酒菜装得多,在那个年代,方圆百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难上”碗。草药我就不说了,我也不认识,也不知道啥作用。山货嘛,一般都是吃的和用的,那些东西都是山外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山货都特别好卖。至于篾货,那就有得一说了,来这里卖篾货的卖主都是桃坑、江口一带的客家老篾匠,手艺好得没话说,做的篾器式样独特,神乎其技,与山外的式样截然不同,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让人啧啧称奇,流连观摩,难以释手。“难上”篾货,竹质好、技艺好、式样好,其美名传遍十里八乡,甚至小半个茶陵县,就连相邻的江西莲花、永新等地的农夫也慕碗名、篾名而来。

“难上”的小吃也称得上一绝,譬如水酒,不是山外能比的,水酒浓厚香醇,闻之欲醉。其酿酒之糯米,生长期较山外的要长两三个月,客家地处大山深处,水冷风凉,稻谷一年只种一季,其米悠香味长。其酿酒之水,引高山之泉,味甘清冽,平常人在山外能喝三碗,却在“难上”只喝一碗,便也要醉个半宿。又譬如豆腐,山里的豆加上山里的水,山里的人用山里的石磨,再燃起山里人家的柴火灶,如此做出的佳肴,岂是山外豆腐能比的!再譬如腊肉、米粉、米豆腐、酸豆角、红薯干……每一样都能让你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难上”由于山高,日出得迟,日落得早,一般与山外会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再加上树高林密,流水清清,这里冬不冷,夏不暑,四季如春,山花烂漫。

我最后一次去“难上”是2002年9月,一条不知何时修的公路沿江而至“难上”,上七里下八里的“难”再也没人爬、没人下了,长长的青石台阶也卸下了往日的光鲜,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每月的“一、四、七”照旧逢着圩,赶圩的人除了买点山货,大多赶的是心情,飞速发展的社会,城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商品,早已取代了以前的用品。碗窑早已没落多年,篾货也已没那么紧俏了,老篾匠的手艺也濒临失传了……“难上”还是那个“难上”,只是再也不见当年的烟火气了。

2011年,东阳湖大坝下闸蓄水,湖水自洮水至井冈山,泽国八十里,古圩“难上”的沧桑繁华,连同小木楼、青石板一同沉封湖底,直上青云的七里“难”亦淹十之七八。我想,“难上”这一爿曾经与世隔绝的桃源净土,几经沧桑,几经落寞,几经繁华,几经变迁,终究还之以静,深没湖底,无人再打扰她。湖面偶尔掠过的飞鸟抑或偶尔漂过的船只,或许只是她曾经梦中繁花的一个涟漪。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尹晓华

编辑:周怡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