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小峰 周镜忠 李胜全 道县报道
在湖南道县审章塘瑶族自治乡葫芦岩村一周姓农户家里,他家的大门特别引人注目。按照常理,大门的两半边应该是长宽高十分对称,这样的门关起来才严实、合缝,起到大门防护、防风、保暖的基本作用。可是,这家的一对门板却是十分不对称,一边高一边低,一边厚一边薄,很明显就不是“原配”。这对凑合的“高低门”相依相存88年,日日夜夜注视着前方的潇水,在潇水的波浪里回想当年红军长征过道县的烽火岁月。
道县审章塘瑶族自治乡葫芦岩村老街。周镜忠/摄
1934年11月中下旬,中央红军长征过道县。11月21日,右路一军团一师从宁远县与道县交界的岭脚村进入道县。扼守道县与宁远界的咽喉之地屋脊岗,执行中央“关于决定在宁远、道州之间突击消灭周浑元部(纵队)及我各军团应进行的行动部署”的命令。与此同时,红一师派一个团经大坝口、石马神、夏柳迅速赶至潇水河岸九井、糖榨屋、洲背、葫芦岩、茶园等渡口架设浮桥,迎接中央机关和中革军委纵队渡潇水,并在潇水河的西岸边修筑工事,摆设战场,阻击敌人渡潇水。
当时,在国民党反共宣传的蛊惑下,周边群众大都往山里躲。后来,老百姓见红军秋毫无犯,买卖公平,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于是民众打消顾虑,回到了家里。为了帮助红军架浮桥,葫芦岩村及周边的民众自发把门板、杉木、床铺板、牛栏板、石磨等诸多原材料献出来,于是,两座宽约三米的简易浮桥很快就架了起来。
11月24日凌晨,“红星纵队”抵达葫芦岩渡口,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中渡过潇水,并立马移师杨柳塘村,向新车、寿雁一带进发。11月24日上午,红三十四师从道县四马桥出发,经后江桥、谢家厂,11月24日晚上抵达葫芦岩渡口。红三十四师师部指挥部设在渡口边的山坡上,作好迎敌准备,护卫“红星纵队”西进。完成阻击任务,红三十四师迅速西撤,一部分负责后勤工作的红军战士连忙把从老百姓家中借来的搭桥木料从渡口搬运归还百姓。由于战事紧急、时间紧迫,又加上木料众多,参差不一,不能全面做到完全物归原主。仓促中,一个红军战士只顾着把两面门板安放,却来不及看这两面门板是否是原来的一对门板。战争形势紧迫,为防国民党追兵利用浮桥渡河,红军把浮桥炸毁,一些木料顺河水漂走。对损坏了和炸毁了的老百姓木料、门板等,红军都拿出银元或纸币进行了补偿,不让老百姓吃一点亏。
红军走后,周姓农户想找回自家的另一边门板,另一个门板的主人也想找到他家门板的另一边,但一直未找到。后来两家人商量,既然红军战士已经补偿了炸毁的门板,并已安好了这两块门板,就让他们这样凑合着吧,就当一个纪念,也就是这对“高低门”故事的来历。“高低门”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当年战场的激烈和老百姓对红军的支持,也是红军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对门板。 周镜忠/摄
葫芦岩渡口的朝晖夕阳述说着动听的故事。木门已相依88年,听潇水日日轻唱。人说,它们是一对有灵性的门板,似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像两个坚强的战士,捍卫和平正义,迎来了共和国的光辉灿烂。
相关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唐小峰 周镜忠 李胜全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