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镜忠 李胜全 道县报道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湖南道县,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道县禾塘村召开紧急会议(史称“禾塘会议”,又称“禾塘决策”),最高“三人团”在会上提出从广西渡过湘江的意见并展开讨论。
“禾塘决策”旧址。周镜忠/摄
“禾塘决策”旧址位于道县营江街道新屋村,为该村的一处祠堂。旧址坐西朝东,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水稻田,左、右、及后面是老居民建筑群。新屋村距离道县城15公里,距离沱水上的葫芦岩渡口约33公里,通寿雁、仙子脚,从而进入广西。禾塘是一老地名,古有“禾塘十八村,村村十八家”的说法。禾塘周边的村子皆为清一色的朱姓,在新屋村“禾塘决策”旧址前有一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六龙相会禾塘洞,五凤来朝朱氏门。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在禾塘作出“南北两路分别从道县和永明进入广西,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重大军事决策,这就是著名的“禾塘决策”。“禾塘决策”一作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立即命令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三、红八军团要迅速连续占领营山山脉之各关口隘路,并于全州、兴安之间渡过湘江,而掩护部队即红一军团一师及红五、九军团要连续于潇水及营山诸隘口阻击追军。
精通历史和军事的毛泽东认为:大军进入两江(潇水和湘江)狭长地带是兵家之大忌,更何况蒋介石已经调重兵集结湘江沿岸各渡口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往里钻。毛泽东反对红军过湘江,而是主张沿着湘江东岸北上,避开国民党的大队,伺机进入湘西,再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因此,毛泽东极力反对这一“禾塘决策”,会议争论激烈。有记载称,“道江会议”使得“湘南争论”达到高潮。禾塘会议争论,成为遵义会议最终纠正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领导的先声。中革军委在禾塘会议作出的决策,事实上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
早在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湘南地区时,毛泽东、彭德怀等就对红军前进路线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沿红六军团的路线西进,要过敌人重兵设防的湘江,红军将被迫经过湘桂边的西延山脉,与桂军作战,其后果是不利的。17日傍晚,野战司令部破获何健13日发布的“追剿”计划和部署命令电报后,中革军委在九溪桥召开敌情通报会时,张闻天在会上表示,应当避实就虚,改变行军路线。会后毛泽东找最高“三人团”,提出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入两条河(即潇水、湘江)之间,是进入军事死地,应当利用湘南地区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条件,乘敌军周浑元、薛岳两部未能靠拢之际,组织力量反击,寻歼敌军一部,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博古、李德没有采纳。11月21日,红五军团和中央纵队进至宁远县后,获悉何键在衡阳发出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水、漓水以东的命令及兵力的具体部署安排。毛泽东据此提出:红军不过潇水,不攻道县、江华县,而是沿潇水东岸经宁远县保和墟(圩)、雷家坪等地,攻占零陵县栗山铺,向东北攻祁阳县,过湘江后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相机返回中央根据地。这一意见又未被博古、李德采纳。
11月25日当日,中革军委在禾塘会议上作出“南北两路分别从道县和永明进入广西,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军事决策。毛泽东等人再次向最高决策层力陈西渡湘江的危险性,提出红军不要入广西过湘水。但中革军委还是没有接受毛泽东等人的主张,最终还是作出了在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决策。
在无法改变过湘江的决定后,毛泽东又据理力争,极力主张红军不要在界首渡湘江爬越城岭,而应从广西灌阳文市北上攻占全州,在黄沙河过湘江,经庙头进湖南,攻东安县白牙市,沿夫夷水东岸北上直取宝庆,接着可以向东北攻取两市镇、永丰,也可以继续北上攻醮溪,再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县,并在此摆开战场进行决战。待粉碎“围剿”之敌后,或在湖南建立革命根据地,或返回中央苏区。这一主张也被拒绝。
“禾塘决策”情景复原。周镜忠/摄
在禾塘会议期间,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多次拒绝毛泽东等人的建议,导致湘江战役遭到极为惨重的损失。党中央高层在湘南永州,就红军战略转移问题所进行的系列争论,成为遵义会议最终纠正博古、李德错误军事领导的先声。同时,在禾塘会议期间,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军事指挥思想和顾全大局、服从组织、维护团结的高尚道德情操,值得后人学习。
湘江战役中,担任后卫任务的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为中央红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展示了红军将士“敢于突破、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中央红军最终在湘江战役中以巨大损失换来了伟大转折。
相关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周镜忠 李胜全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