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以小改大”稻田成块。付勇/摄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4日讯(通讯员 付勇 唐游光)“农田改造以后,机耕路修好了,稻田以小改大成块成形,所以我们农机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产量也提高了,还有我们的水渠,进水排水防渗都搞好了,今年的旱情对我们的粮食生产没有什么影响。”东安县紫溪市镇中心村种粮大户陈拥军笑着说。
大幅度提高机械化效率。付勇/摄
最近几天,东安县晚稻全面进入收割期,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田间地头,大张旗鼓地抢收秋粮。在东安县紫溪市镇中心村,从远处眺望,这里的稻田就像一块块方形地毯铺设在大地,金黄的稻浪随风翻滚,仿佛在提醒人们赶紧收获。种粮大户陈拥军正忙着收割自家的120多亩晚稻,种粮20多年的历练,让陈拥军不仅成为了本村有名的种粮能手,还成为了农机操作的熟手。“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我开联合收割机每天只能收割13亩左右水稻,现在效率比高多了,每天可以收割近40亩,我的亩产也高,每亩在1200斤以上,今年晚稻收入6万元左右。”陈拥军道。
种粮大户抢收晚稻。付勇/摄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直接关系“国之大者”的战略基础,是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要保障。东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近年来,东安县在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上,坚持建管并重、多措并举、齐头并进推动农田管护提档升级,为“端稳端牢中国粮、做优做香湖南饭”打下了坚实基础。
晚稻丰收颗粒归仓。付勇/摄
为保证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得到高质量、长期的建后管护,东安县推行农田保护县乡村组户五级田长制,将农田保护管理延伸到终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农田管护格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农田建设管护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重要意义,形成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相继出台了《东安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办法》《东安县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每年投入冬种、冬修的财政资金分别在500万元以上,有力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的绿肥生产和灾毁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的修复;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力推进农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已清理违法违规用地7处,完成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地复垦种粮1.3万余亩。
东安县有耕地面积59.09万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38.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可达23%,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14%、农药施用量减少18%,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每亩以上,土地流转租金提高了100元每亩以上,为稳定全县粮食产能、筑牢“粮仓”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年,东安县共种植晚稻27.77万亩,可产秋粮11.7万吨。
来源:红网
作者:付勇 唐游光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