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篇小说《戴花》媒体见面会举行,水运宪(左)携新作亮相。
《戴花》,水运宪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20来岁时,青年工人水运宪经常哼唱这首歌。这段旋律在水运宪的心里盘旋四十多年,最后写成了一个丰满的故事。
近日,著名作家水运宪最新长篇小说《戴花》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在长沙举行的《戴花》新书媒体见面会上,水运宪与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一同向记者介绍这部小说的创作心路和出版历程。
《戴花》是特殊历史时期师徒两代炉工劳模接续梦想荣光的奋斗故事,写出了两代技术工人身上不同的时代印记、相同的精神传承。今年8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首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项目。
直击工厂第一线,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突围之作
每一个作家的身后,都有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1966年,18岁的水运宪进入常德电机厂,做了一名翻砂学徒工。3年后,被调入电工班。厂里有读书会,水运宪在那里看了不少书。看完书,他又向工友们说书、推荐书,这直接推动他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
从《祸起萧墙》到《为了幸福,干杯!》,从《乌龙山剿匪记》到《戴花》,水运宪以旺盛的创作生命力纵横文坛数十载,作品斩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剧本奖、《当代》文学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众多国家级奖项。
尽管写出了很多经典小说和剧本,水运宪却始终有个心愿,那就是写一本工业、工厂题材作品,记录那些工厂生活的往事,那段渐行渐远的时光。媒体见面会上,水运宪说,去年11月,他在给毛泽东文学院第二十期学员讲完课的时候,顺口提到了这个题材。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听得入了神。于是,他动笔写下了这个故事,并交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戴花》约40万字,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主人公“我”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来到德华电机制造工厂,进入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成长蜕变的故事。“我”与师傅莫胡子是师徒,亦是对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无处不在。但矛盾之下展现的,正是二人对平凡职业的敬畏,对极致的追求,对梦想的执著,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是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突围之作。
陈新文介绍,《戴花》直击工厂第一线,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以工人阶级为描述和讴歌对象的优秀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以莫正强、杨哲民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的群像,展现了工厂内各个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小说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对细微处的打磨,工厂操作具体流程、日常生活的细节勾勒十分深刻,这在当下工业题材小说中是极为难得的。
以深情连通个人与时代,引领奋斗路上的平凡你我
每个人的钢铁脊梁上,都奔涌着时代江河。
《戴花》以打动人心的叙事、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抒写人性与信仰,歌颂热血与奋斗。小说中,时代的魅力是由杨哲民、莫师傅、姜红梅、吴启军等人物形象构成。在那个火红年代,他们一步步完成了人格塑造而站立了起来,他们都渴望成为时代的建设者,而这一片火热的大地正是积累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基础,才催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
可以说,《戴花》中的人物怀着奋斗理想和创新精神开辟了他们的时代,而作家水运宪则以充沛的元气谱写出了这些劳动者的热忱与坚韧,这使得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深度。
水运宪说,《戴花》书名“戴花”出自歌词“戴花要戴大红花”。其中的“大红花”,就是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代名词,小说主题“戴花要戴大红花”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又是人性的必然归属。“戴花要戴大红花”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人们万众一心奋勇争先的精神气质。
水运宪相信,小说并没有“时代违和感”。从那个时代打拼过来的人,曾经的日子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物质贫乏的年代、苦中作乐的生活、不甘人后的竞争、曲折多姿的情感等等,都可以成为现在的年轻人心中不可思议的人间传奇,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陈新文认为,《戴花》的叙述中突出劳动者的信仰理想与技术才能,尤其是在人物对待职业道路的情感活动方面倾注了更多的心思和热情。从这一层面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对于奋斗在现代社会每一个普通人,有着召唤与引领的榜样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张文爽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