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行”到“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信与自强

来源:红网 作者:贺永祥 编辑:戴桢 2022-11-27 21:12:0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贺永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鲜明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铿锵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同时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使命任务,理论上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践上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行”到“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是从自信走向自强的新启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是我们的自信之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思想源泉、力量源泉,构成我们“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指南。

这种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真理性、科学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遗产,在深入观察资本主义的发展本源和投身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形成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具有鲜明特征和整体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和其他的思想体系大不一样的地方,是马克思主义的底层逻辑和人民视角,既在资本主义尚处蓬勃向上阶段指出它无法避免和克服的根本矛盾,又在历史发展大势中洞悉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所以它为人民所接受,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接受,也为资产阶级积极改造自身所认同。社会主义在俄国率先从空想变成现实,传入中国后迅速被先觉者所信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具有如此巨大的世界影响。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尽管时代会深刻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性、所根植的人民性、所指明的方向性不会变化。

这种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性、发展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是抽象的判断,而是具体的实证。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开创了历史性伟业。在理论层面,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让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了生机活力,中国道路也有力回应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崩溃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既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和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信心、一个现实、一份真切。

这种自信,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突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立自强,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着力解决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强军富民的新思想新战略,义无反顾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开创性、突破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是我们的自强之路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理论宣言和庄严历史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的目标指向和进行新的实践探索的根本遵循。“新境界”之“新”,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飞跃,发展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这一新的征程,引领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航标和灯塔。

这个“新”,体现在“两个结合”的内涵、路径、原则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路径和基本原则。“两个结合”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也是我们开辟“新境界”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上封闭僵化,而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跨过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推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上食洋不化,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有了扎根中国的丰厚土壤,让马克思主义有了历史积淀和民族特色。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越深越融,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实践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这个“新”,体现在在“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指这种新境界要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新篇章要由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力量来实践,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做到了“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就会更加显著,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这个“新”,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愿景、标准上。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尤其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首先,“新境界”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紧密相连,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既指导建设社会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能如愿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次,“新境界”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融为一体,在强国战略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人民的自强之路。以全面复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正是马克思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贡献。其三,“新境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准休戚与共。这个新标准就是中国式,就是抛弃现化化等于西方化的老路和标准,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标准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真正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从“行”到“新”,从“自信”到“自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已全面铺开,新征程已全面启航,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坚信马克思主义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又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实践创新,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和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宣示的那样:“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需要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需要精准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斗争精神。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需要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

来源:红网

作者:贺永祥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655/61/120927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