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档案
威胜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长沙,是中国领先的智能能源计量、智能配用电与能效管理、智慧公用事业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威胜企业调研考察,鼓励企业继续加强研发,不断创新。
威胜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创新为发展引擎,技术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是多款产品的行业首创者。
电,点亮了万家灯火,也带来无尽的希冀和可能。
对于国产电能表事业的发展,同电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原国家电网长沙供电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彭国泉深有感触。
1975年最开始工作时是用小本子抄电表,到1997年使用抄表机,再到2017年底智能电表覆盖长沙,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彭国泉一共使用了7代抄表机。
“以前,一个人负责好几千户的抄表工作, 6天时间要抄完。这是一项特别熬人的工作。”彭国泉回忆道。
现在,智能电表在长沙城区全覆盖后,他再也不用到现场去抄表了。每月 1 日,客户的用电数据会自动上传到系统,彭国泉只需对 没有成功读数的客户进行跟踪核查。
从走街串巷地人工抄表到借助远程抄表系统自动抄表,智能电表的出现,改变了彭国泉的工作模式。
威胜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胜”),就是这种变化产生的重要参与者。 1994 年, 中国第一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5S级三相多功能电能表在威胜诞生;三年后,威胜制造的电能表在印度尼西 亚雅加达电力公司挂网运行,开启了国产电子式电能表出口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威胜生产出第一只智能物联电能表。二十多年来,威胜用智能计量“电”,点亮我们的美好生活。
万家灯火的快乐
“过去家乡的夜是单调的,大部分的夜晚是靠月光获得些许明亮。”在岳阳市新庄村村民李新民的记忆中,几十年前停电是家常便饭,不是这家电表烧了,就是那家电线着火了。
“那个年代为了送电, 电工师傅经常得爬电线杆子架设线路。”李新民说,“线路就算架设好了,依然存在电力供应不足、带不动的状态。电压一低,连屋里的灯泡都不亮了。”李新民那时经常 站在胡同里大喊“来电了,来电了……”。
20世纪90年代,一只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电子式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招标价要近5000美元。“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只能花大价钱进口。”威胜产品经理陈红芳说,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他们决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进军电子式电能表行业,威胜的第一代产品就选择研发电子式三相电能表。但追梦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没资料参考,二没技术模型,基本属于一穷二白的境地。”陈红芳这样形容当时的境况。怎么办?大伙只得铆足了劲儿往前“犇”。
实验、失败,实验、失败,再实验……研发团队另辟蹊径, 带头研究算法,采用先进的A/D采样、数字乘法器计算技术,将模拟量 转化成数字量的计量算法,终于在1994年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数字算法的三相多功能电能表。
到2004年,威胜已经形成年产三相电能表50万只的生产能力,三相电能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创新之路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 2008年,威胜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关口表,在此之前,国内一直都是采购进口关口表,其稳定性、 精准度更高。“国内不是没有,只是达不到要求,会产生很多计量纠 纷。关口表计量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运行的计量可到几十千 伏,不精确会产生很多问题。”陈红芳解释说。
尽管不被业内看好,威胜通过改进工艺水平,经受住“雷击浪雨”的锤炼,产出第一款0. 1S级关口多功能电能表,应用于省网以及发电上网关口。
从进口到国产,从机械到电子,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威胜产品的迭代更新正是中国电能表所走过的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缩影。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嬗变,国产电能表一路陪伴着老百姓的 生活。
殷殷嘱托的鼓舞
2013年11月4日是张石容铭记一生的日子,也是威胜的高光时刻。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威胜控股有限公司,观看产品展示,前往车间了解生产和工艺流程,与员工代表亲切交流……视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认真、问得仔细,原计划20分钟的参观时间被临时增加至近一小时。
威胜控股执行董事李鸿回忆道:“总书记问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比例是多少,我们说占销售收入的6%。总书记点了点头,鼓励我们继续加大研发、不断创新。”
张石容当时在威胜一号厂房三楼的电装车间,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工人们手腕上统一制式的蓝色手环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手腕上佩戴的手环是起什么作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张石容的手环问。
“我戴的是一个防静电手环,是释放人体静电来确保产品质量的,是我们上岗前必戴的工具。”当时20多岁的张石容没想到总书记会向自己提问,紧张之余,她向总书记认真解释了手环的作用。
总书记的关怀给张石容带来莫大的鼓舞。直到现在,那枚手环都被她好好收藏在家中,成为她工作的动力,也见证了她在威胜的点滴进步。
9年来,张石容由普通的车间操作员成长为带领70余人团队的生产管理骨干。这一路走来,张石容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练就了一身 “绣花”功夫。“手艺要像张石容一样精细”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肩上担子重了,里子也必须夯实。为了紧跟公司前进的步伐,张石容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 2017年,她在集团生产、技能比武大赛中获得双料第一名。同时,她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顺利的话, 2022年7月她将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那次特别的经历, 犹如指引方向的灯塔, 不断激励我前行。”经过曾经那张工位时,张石容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年在工位上努力拼搏的自己。
类似张石容的故事不胜枚举。近年来,威胜打好“内培外引”组合拳,创新人才管理和培训机制,全力构建产业人才技能提升体系,研发投入占销售比由原来的6%提升至如今的9 .2%。“全员创新,全面创新”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威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活力。
不断突破的成就
“空调用电量6.2千瓦时,冰箱用电量1千瓦时……总用电量16.2千瓦时,比前天节约2.26千瓦时。”韶山市清溪镇的李中昌对着APP 上更新的用电数据算了一下账。
“电力计量就像一杆秤。电能计量器具检定,就是为了确保这杆秤的精确。”陈红芳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每一个计量表都 能精确测量,确保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不多花一分冤枉钱。”一提到 计量表,陈红芳就很兴奋。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智能家居生活,都离不开这些变“聪明”的智能计量表,它们就像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深入到千家万户、千店万铺,记录着我们的用能情况。
这份“斤斤计较”的背后是威胜控股对科技创新的一心一意。
每一次突破已有精准度的瓶颈,都会获得一种满足感。“我们0.2S级的高端电表,准确度为万分之二,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说起自家的拳头产品,陈红芳很是自豪。
为了研制出这款产品,研发团队做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电表的抗雷击标准从4000伏提高到4400伏。
威胜的自动校验检测线。
2017年12月27日,永州市新町村王银生家的智能电表完成施工接线并送电成功,湖南省实现了智能电能表全覆盖的目标。一张网、 一只智能电表、一个移动终端,这种模式就是现在的我们更为熟悉的 “互联网+电网”。
“互联网+电网”最直观的好处是再也不用等待抄表员入户抄表了。企业和居民都可以通过按键查询电价、剩余金额、总电量等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对历史电费、用电量等详细数据进行查询。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县城,打开手机APP一键缴费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万物互联的愿景
2022年春节,在长沙县老家过年的陶金霞接到电力公司的电话,说她家水表走数不正常,水管可能出现了问题。
水管不正常为啥是供电公司来通知?来不及细想,陶金霞立马赶回家,发现卫生间水管裂开,水不停地外漏。幸亏发现及时,不然 肯定得“水漫金山”。
“谢谢你们!让我们平安过了个好年。”当陶金霞致电电力公司表示感谢时,才搞清楚原因。原来她所在小区去年做了“多表合一”信息采集,供电公司技术人员从集抄系统发现她家的用电量和用 水量出现了异常,猜测她家水管出了问题,这才有了那通电话。
“多表合一”信息采集,不是把电、水、气、热等计量表变成一块表,而是通过统一和规范现有集抄标准、通信、设备等技术系统,在大面积推广智能表计和广泛应用用能信息采集系统的前提下,实现多种能源表的统一抄收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把以前分散的抄表渠道加以统一、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陈红芳举了个例子:“现在我们生产的物联表能够获取一个家庭的用水数据,回传给云端数据库。经过算法计算,如果发现独居老 人家中突然用电量和用水量突发异常,便可依此判断老人发生了突发 状况需要帮助。”
“再比如,我们能够通过手机查到家中的用电情况。如发现家中电器没关, 可通过远程进行干预。除此之外, 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家庭里每一件电器的用电量详单,由此帮助用户掌握用电情况,为人们提供适合其生活习惯的用电节电建议。”
万物互联时代,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科技创新可以让一块水表、一块电表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
南网单相智能物联电能表走进千家万户。
时下,遍布城乡的湖南电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温暖千家万户,点亮新时代美好新生活,为湖南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践行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提供强大动能。
“精确计量、透明消费、智能服务”,智能物联电能表让每座城市、每个社区、每家企业、每户家庭切实体验到“一个电表让服务 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时,这就是智慧生活的开端。
总策划:贺弘联 王冠华
执行策划、统筹:陈海波 周逸峰 陕振萍 曾小颖
作者:李兵 曾小颖 姜媚
责编:曾小颖
编辑:姜媚
校读:刘颖思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李兵 曾小颖 姜媚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