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母猪应给谁养?陈云的《青浦农村调查》解答了3个这样“小中见大”的真问题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王凌轩 2023-06-05 21:58:2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今天推出第十五篇:

母猪应给谁养?

陈云的《青浦农村调查》解答了3个这样“小中见大”的真问题

——“重温经典学调研”系列⑮

1961年6月27日清晨,江苏青浦小蒸公社的两位党委副书记摇着木船前往石湖荡火车站。他们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他们要去接一位特殊的“老乡”,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两位党委副书记接到陈云后,一个摇橹、一个撑船,在行船的一个半小时中,向陈云汇报了小蒸公社的基本情况,反映了口粮不足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深孚众望的陈云自然有备而来。这次调研他特意选择自己的家乡青浦,也是他早年间领导参加农民运动的地方,对情况很是熟悉。随同调研的人员有经济学家薛暮桥,陈云的秘书周太和,国务院基建局长陆铨生和江苏农业科学院院长顾复生等,其中陆铨生和顾复生也都是青浦人。从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深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开展蹲点调研,从解决农业经济发展困难问题的实际出发,形成了调研成果《青浦农村调查》。

深入基层听真话


陈云不仅是土生土长的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加入共产党后也长期活动在上海、江苏等地领导和参加工人农民运动,与当地的工农阶级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据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同志所言,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云还与当年跟他一起闹革命的青浦老农联系密切,时常询问他们一些基层的真实情况,并于1955年1月、5月,1957年3月数次来到青浦调研,无疑为1961年的这次调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云在到达青浦小蒸公社的第一天,就住到调查组成员,也是本地人陆铨生的家中,陆铨生的儿子陆恺悌回忆:“他也不能住到公社招待所里去,到了公社招待所里去成了官方了……农民去了也不敢说话。”

尽管如此,面对已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陈云,农民群众还是心有顾虑,因此陈云与公社干部群众推心置腹,告诉他们讲错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讲真话。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陈云每天上午开座谈会,下午就到田间地头、养猪场和农民家里实地考察。当时从小蒸公社到各个自然村路况不好,来回需步行六七里路,有的村隔着河要坐船才能到达。陈云不辞辛劳,坚持和当地干群同吃同住,和他们谈心交朋友,丝毫没有“官架子”。陈云求真务实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大家也愿意打开话匣子,敢于反映情况、说出真实想法。


图片


在调查过程中,陈云听取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了10次专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基本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一线的农民群众,大家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陈云从中了解到从1958年公社化后,原本养猪最多的青浦养猪却一年比一年少;农民们对“单季稻改为双季稻”的做法特别有意见,因为“种出来后季稻也不饱满……但不种不行,上面有指标……双季稻是‘伤心稻’”;农民还提出自留地太少,土地质量也不好,为了不饿肚子就形成了“小偷小摸”的风气,同时有群众反映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好,开展工作不顾实际,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

陈云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后惭愧地表示:国家遇到了困难,让群众受苦了,他是中央副主席,有责任,应该检讨和道歉。经过蹲点调研,他在《青浦农村调查》中针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做出一一回应。

见微知著剖细节


图片


陈云曾说:“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陈云在青浦的调研前后共49天,其中实地考察了38天,花费了大量时间了解农村基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具体实践出发、从小处细节着手、以“关心和改善群众的生活”为根本目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撰写文本、制定对策仅用了11天。

在《青浦农村调查》中,陈云做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和《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方面的调查研究,都是当时公社成员在劳动生产中最为关切、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

在分析比较“公养母猪”“私养母猪”的利弊时,陈云不仅单纯关注母猪数量、母猪的身体状况、苗猪数量和苗猪存活率这些简单指标,他还细致比较了“公养母猪”和“私养母猪”在所需饲料、积肥数量、所需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回报情况,认为私养母猪可以“利用辅助劳动力和工余时间去捞水草、割青草,把鲜嫩的给猪吃,老的垫圈”,不仅可以给母猪搭配更多青饲料、青草垫圈能积肥更多,还能节省稻草,同时“有辅助劳动力的农户,养肉猪不需要误工”,并得出清晰明了的结论,“由于以上原因,私养猪能赚钱,公养猪要亏本。”与此同时,陈云还注意到了母猪养殖情况的地区差异,在这篇调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特意指出“有些地区养猪有一定基础,把大部分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上海市近郊的蔬菜产区,大概有十个公社,农民过去缺乏养猪的经验,他们不会养母猪。目前还不可能把大部分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在这些地区,机关或公社办养猪场,养比较多的母猪和肉猪,可能是必要的,可以继续试办。”


图片


1953年10月10日,陈云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作的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提纲手稿。

在《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中,陈云也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为什么要种单季稻”和“为什么多种蚕豆”进行了十个方面的分析,除了吸取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建议,还运用农业科学知识进行佐证,“种小麦比种蚕豆消耗土地的肥力多,原因是豆科植物有根瘤菌,可以固氮。豆田种水稻施同样多的肥料,要比麦田种水稻每亩多收约五十斤。如果把种豆少用的十担猪肥施在水稻上,再增收二十斤,两项合计每亩可以多收稻谷约七十斤”,得出“多种蚕豆”的结论,可见其调研事无巨细、考虑全面、功力深厚。

反复验证求实效


图片


196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特别强调:“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为了对实际情况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陈云充分了解情况后往往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进行充分验证核实,制定应对政策。

他在青浦实地考察后,“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嘉兴专区几个县(如嘉兴、嘉善)、苏州专区几个县(如吴县、吴江、昆江)的县委书记和若干个大队支部书记,研究了种双季稻和种小麦的问题,也顺便问了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另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县委的同志,调查了种植情况,做了比较,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有关问题。最后,就养猪、农作物种植安排、自留地等三个问题,同上海市委、浙江省委、江苏省委交换了意见。”通过空间上的比较调查、与调研对象交换意见以及学习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陈云对调研结论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直到结论能够经得起检验后,才着手撰写报告文本,充分体现了他谨慎稳重、唯真唯实的调研风格。


图片


陈云在青浦农村调查期间与公社干部的合影

1962年毛泽东称赞陈云:“特别是他,懂得较多,他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作为“新中国大掌柜”,陈云长期主持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为恢复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这与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

陈云同志是善于调查研究的楷模,依靠调查研究作出决策是他鲜明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地回忆了陈云的革命生涯和崇高风范,指出:“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每逢重大决策之前,陈云同志总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在青浦调研中,陈云正是做到了“先调研后决策,不调研清楚不决策”,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所在,为及时科学地调整农村政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其调研方法今天仍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要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调查研究最忌高调、装样子的“钦差式调研”,只有蹲下去,真正深入到基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问题的切口不妨小一些。作为国家领导人,陈云到基层调研肯定是要解决大问题的,但所有大问题的背后都是小问题的堆积。正因如此,陈云在家乡青浦的调研,没有搞一个宏大、全面的选题,而是抓住了母猪公养还是私养、种双季稻还是单季稻这些具体而微的小问题作了深刻调查分析。三是把关注民生、为民谋利作为调查研究的永恒主题。陈云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自觉把握和运用,来源于他一心为民的精神。向陈云同志学习调查研究,最根本的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精神,真正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王凌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