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水产养殖尾水“三池两坝”处理系统。
益阳大通湖由过去的“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
2015年以来,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明显。
洞庭湖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图为江豚。
红网时刻新闻7月14日讯(记者 李璐 通讯员 彭晓成)作为长江之肾,洞庭湖接纳“四水”、吞吐长江,生态地位重要。7月14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2021年湖南省启动实施洞庭湖总磷攻坚行动以来,采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7项重点任务和1项“禁磷限磷”专项行动,取得“2下降、1改善、2提升”的积极成效,2022年,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为0.060毫克/升,比2015年下降46.4%,呈现出“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和谐美景。
为压紧压实整治责任,省委省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现场督促指导相关工作。将总磷攻坚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等工作中统筹,并积极完善“一江一湖四水”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形成“上下游同步推进、干支流同步治理、各领域同步发力”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绿色转型方面,以《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落实为抓手,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面,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在华容县等9个县市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绿肥种植年覆盖80万亩。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方面,积极引导石化、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创建,全面开展“禁磷限磷”专项行动,引导居民自觉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方面,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2021年以来先后实施603个整治项目。持续在湘阴等9个县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规模化畜禽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99.9%以上。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356个任务村整治。强化工业污染整治,2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实施污染第三方治理,34家化工企业关闭退出或异地迁建。强化入河排污口管控。全面开展重点入河湖排污口排查与溯源,并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环境扩容等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整治。
近年来,湖南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工作方针,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高标准推进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完成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等项目,累计修复受损退化湿地1436余公顷,清退欧美黑杨42万亩。加快完善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积极推进重点内湖(内河)专项调查、汛期及枯水期加密监测。实施《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湖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法规、标准。
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成效显著。2022年,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为0.060毫克/升,比2015年下降46.4%。其中西洞庭湖连续2年达到III类,南洞庭湖突破性达到III类。入湖河流总磷浓度持续下降。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总磷平均浓度为0.046毫克/升,较2020年下降7.04%。重点内湖水质不断改善。黄盖湖、南湖等内湖水质稳定达到III类,华容东湖、大通湖等内湖水质明显改善。湖区生态质量不断提升。洞庭湖湿地总体生态良好,并趋于稳定状况。江豚增至162头左右、麋鹿达到230余头,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物种也频繁现身。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湖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公众满意度”连续提升,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洞庭湖总磷攻坚涉及方方面面,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未来,湖南将按照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依法治污的要求,坚决打赢打好总磷攻坚战,真正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为保护长江母亲河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彭晓成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