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赵艺给干休所官兵讲述自己的参战经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赵文华 张思敏 株洲报道
“我们是文艺兵,但一样会参加战斗。”7月26日,在湖南省军区株洲干休所里,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赵艺提起7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依然思维清晰、记忆深刻。
1933年5月出生的赵艺童年随家人从河南老家逃荒到东北,在牡丹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安家。因为生活贫苦,十几岁的赵艺才有机会上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入伍
1950年初,16 岁的赵艺前往宁安城找父亲要生活费,在火车上遇到了音乐老师江帆。得知江老师正要去参军,她也要求一同前往。
“当时刚解放,感觉当兵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赵艺说,看到江老师参加的是部队文工团,平时热爱文艺的自己也十分向往,“在江老师的引荐下,我通过了‘面试’。第二天见到我父亲,他不同意我参军,我坚持要走,最后没要一分钱,只带了一套棉衣就赶往位于佳木斯的文工团。”
在佳木斯,天资聪颖的赵艺通过层层选拔考核,顺利加入了文工团。为了纪念自己参军入伍,她把名字“赵淑贞”改成“赵艺”。
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赵艺给干休所官兵们讲战场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赵艺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入朝参战。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当时在炮1师第26团5连担任指导员。
提及过鸭绿江的情景,因为美军封锁严重,她和文工团的战友们是躲在拉牲口的货车里隐蔽过江。在朝鲜,看到遍地弹坑,炮弹爆炸声不绝于耳,老人说:“那时候很单纯,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怕,就觉得我们肯定会胜利,只想着往前冲。”
随着战事紧张、人员不足,原本200多人的炮一师文工团被其他部门抽调人手,最后精简到只有 30 人,赵艺名列其中。
“我们当时有个口号,叫‘哪怕只有一个战士驻守,我们也要为他办一场演出’。30个人分成三组轮流进行着演出和创作,冒着炮火硝烟,不间断到前线给战士送去慰问,鼓舞士气,宣扬军中的先进事迹,传达上级的重要指示。”
文艺兵也是战斗员
泛黄的战地留影。
赵艺告诉记者,有一次为了到山区驻守的某部六连演出,必经之路上的那座桥被美军火力封锁,时不时能听见敌人机枪开火的声音。
队伍过河途中,一旦被敌人发觉,后果不堪设想。随队的侦察员潜伏侦察后发现,由于天气严寒,美军们都躺在棉被后面,每隔6分钟扫射一轮,根本没人瞄准。获悉这一情况,文工团成员们一个接一个,利用火力间隙迅速过桥。
“年纪最大的是一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他身体弱,却为了大家的安全,竭尽全力赶在敌人开火前通过火力封锁地域。”赵艺说,等大家都到了河对岸的山沟里,所有人来不及休息整顿,一边摸索前进,一边互相小声询问“还在吗?”生怕被敌人发现。
还有一次,文工团去某连队慰问演出,看到文工团来了,连队官兵十分热情地张罗着要给他们包饺子。正包着饺子,敌人的炮弹就飞了过来。大家赶紧收拾东西往防空洞转移。
“当时听到连长说,‘不急,白天他们打我们,晚上就轮到我们打他们了,等着瞧吧 。’最后我们在防空洞里开开心心地吃了顿饺子。”赵艺告诉记者,等到了晚上,连队果然架起炮架开始反击,文工团的女孩们也都帮着运炮弹:“我可真开了眼界了,战士一拽拉火绳,炮弹‘嗖’地一下就过去了,到了那边,‘砰’地一下炸开,火光好亮!看着敌人挨炸真解气。”
从这位老战士的讲述里,丝毫感受不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直面生死考验的恐惧,只有必胜的信念和满腔热血,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战场上危险无处不在
文工团领导给文艺兵们讲形势课。
赵艺说,文工团成员是战场上最受战士们欢迎的人:“我们去了前线,和战友们一起联欢,给他们表演自己创作的节目,给他们讲讲国内支援抗美援朝的形势,还有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但是,越靠近前线,遭遇危险的机会越大。
老人还记得,在某连队演出期间,连队的一位领导因为在夜里就着微弱灯光批阅文件,被敌人察觉后遭到扫射而牺牲。而文工团一位战友,因为夏季防空洞里极其闷热,晚上搭蚊帐睡在树上,也遭到敌人射击,头部受到重伤被送回丹东救治。
为了躲避敌人攻击,文工团的成员们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只能睡在自己挖的防空洞里。
“睡的说是土炕,其实跟地面没多少区别,炕面太潮湿,又不能烧炕,冬天冷夏天潮。”潮湿的环境让赵艺患上了关节炎,如今行走已非常不便。但她觉得这些对她和战友们来说都不算什么,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们都从没想过退缩。
战场上的爱情友情格外真
早已斑驳的结婚照。
正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爱人、当时的宣传队长陈永章,两人在1953年结为夫妻,并在次年有了第一个孩子。
“这是我们的结婚照,胸前佩戴大红花的就是我们两口子。”赵艺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告诉记者,结婚申请被上级批准后,简单而朴素的婚礼在驻地举行,所谓结婚照也只是与前来祝贺的战友一起合照的。
在朝鲜作战的三年,也让赵艺收获了无数珍贵的战友情谊。“战斗中遇到危险,战士们都不顾自身安危来确保我们的安全,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场友谊。”
转业来到湖南后,她每年都会回东北去看望从前的战友。即使如今年事已高,记性越来越差,可她回忆起七十多年前共同战斗过的岁月,却仍然历历在目,让她“想忘都忘不掉”。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在朝作战期间无法与父母联络,直到战争胜利后回国,她才得知了母亲生病去世的消息。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让赵艺留下终身遗憾,但她并不后悔。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想法都单纯得很,只想着去奉献,去牺牲,从来没害怕过会失去什么。”
如今,已经90高龄的赵艺依然活跃在湖南省军区株洲干休所家属委员会合唱团中,在干休所老干部家属“经典红歌大家唱”“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党史知识竞赛”等文艺活动中,依然能看见她活跃的身影。
“虽然人早就退伍了,思想可不能退伍。”赵艺如是说。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赵文华 张思敏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