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全体成员与竹山院村主任阳范规在祠堂前合影。
小阳在教授孩子们拳击课。
欧阳祠堂部分内景。
红网时刻新闻7月8日讯(通讯员 王秀花 黄馨瑶)7月7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野青春 助力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司门前镇人民政府,由该镇党委宣传部相关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竹山院村的欧阳宗祠进行调研考察。
竹山院村人口众多,村民以欧阳或阳姓为主。竹山院村主任阳范规表示,村民大多是欧阳宗族的分支泸溪一族的成员。宗族的族规、族风、族谱等至今保存完整。据资料记载此地的欧阳宗祠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解放战争时期邵阳师范学院曾在此办公,历史悠久,是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实践团初入祠堂时,便听到了击打的声音。当地搏击老师小阳正在祠堂空地教授村里的孩子们搏击课。作为曾经的职业搏击手,小阳表示,利用暑假对孩子们进行体育教育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提高了祠堂的利用率。提及授课感受,小阳直言,在祠堂教授孩子们,总会有种传承的感觉,在先人面前培育着家族乃至国家的新希望,会感到无比自豪。谈到新时代乡村祠堂的发展,小阳认为政府要多加关注,拓展祠堂的活动形式和文化内涵,重点发挥祠堂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这利于实现祠堂的现代化转型。
深入祠堂内部,墙壁上由红纸详细张贴管理及赞助祠堂的人员名单。小阳透露名单上的人员都是自行组织,自愿捐赠的。祠堂正中有泸溪族人祖宗牌位供奉着,阳范规介绍每到节日庆典族人会齐聚一堂,祭拜祖先、激励后人。当村中商议重要活动时,祠堂作为集体性场所供大家交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同时祠堂内会不定期举办各类民俗活动,丰富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增强集体认同。显然竹山院村的祠堂已经成为凝聚村民力量的重要纽带。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乡村祠堂作为乡村集体记忆所依赖的媒介,提供互动仪式的场景,能使村民产生情感能量,进而形成身份认同。祠堂的发展转型具备众多可能性,仍需探索。
来源:红网
作者:王秀花 黄馨瑶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