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和钧:陈白一父子《题咏名贤图》杰作再欣赏(上篇)
文/盛和钧
《题咏名贤图》(长卷之一)
幽障听猿-孟浩然 龙阳泼墨-张 旭 棹歌江潭-阴 铿 沅南苦读-沈 约
神往桃源-陶渊明 澧浦悲秋-宋 玉 朝发枉渚-屈 原
今天重读上世纪九十年代镌刻在“中国常德诗墙”上、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的《题咏名贤图》长卷,依然无比激动,感慨万端。这幅纵贯两千三百年、量容半部中国文学史的石刻画,是湖南省荣获“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美术大师陈白一同他的大公子、著名工笔画家陈明大联手为常德诗墙创作的,既古拙典雅潇洒明丽,又极富时代特色和湖湘风情,堪称守正创新、生面别开的旷世杰作。陈氏父子回答时代之问,立意真实、构图神奇、笔墨倾情的答卷,为新时代我们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立意真实:
融合地域风情
彰显时代特色
陈白一、陈明大父子为何联手为中国常德诗墙创作《题咏名贤图》?应该说这是个时代的机遇。湖南常德古称武陵,乃荆楚要地,人杰地灵,名贤毕至,题咏不绝,历史上题写常德的诗篇不下万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旨、结合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的中国常德诗墙,选定了从先秦到晚清与常德关系密切、且题有武陵诗词佳作的28位名贤,拟邀请全省一批知名画家分头创作这些人物的图像,以彰显常徳辉煌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地位。理所当然,作为湖南省美术界的统领和当代工笔画大师,陈白一被邀请创作《题咏名贤图》的开卷之作《屈原涉江》。陈白一满怀激情,兴致盎然,不多时日便拿出了一幅格调高古而意趣新奇的《屈原涉江:“吾方高驰而不顾”》的画图来。这幅表现屈原坚持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图像,饱含深情地赋予传统绘画以新的时代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诗墙同志备受鼓舞,恳请老艺术家一鼓作气,再为诗墙多画几幅名贤图像。正好,陈白一也很赞赏常德诗墙为传承民族文化精华而组织创作新时代的《题咏名贤图》,认为这是个机遇,自己应
该有所作为和担当,便当仁不让,率性提出同陈明大联手揭榜,接受创作28位名贤图像的任务,以求全图风格、气势的统一和谐。一幅将要芳流百世、辉耀千秋的巨幅石刻画创作,由此拉开了序幕。
1995年11月28日,湖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陈白一(左二)、省美协主席黄铁山(左五)、省美协理事陈明大(左一)与常德诗墙修建委员会副主任杨杰(左三)、诗墙修建办公室主任盛和钧(左四)在诗墙工地共商画事。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陈明大从学画开始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导;这也是陈白一探索开拓工笔画创新发展之路的切身体验。尽管由时代命题的《题咏名贤图》描绘对象全是古典人物,画家父子俩仍一如既往地学习传统和深入生活,忙不迭地钻进湖南省图书馆的书山画海中,遍查有关的历史资料;接着深入到常德来,同熟悉地方史料的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又深入到沅水、澧水的一些地方考察与写生。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了一个“立意求真”的认知,决意把历史上的名贤图谱、群众心目中的英杰形象,同时代的精神风范、常德的地域风情紧密结合,真实,真情,鲜明,鲜活,塑造独特的形象,激活经典的人文,创作出一幅新时代新的工笔人物画卷,接受千年百代观览者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
随着掌握的素材越多,父子画家越爱常德的人文历史,感受到常德自古称“文物之邦”果非虚名。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诗人,就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8位诗人题咏过常德。常德诗墙选定的28位题咏名贤,结缘常德的境遇各异,留给常德的色彩斑斓,真实地描绘好此时此地这些名贤的各自精彩,就可真实地还原常德“文物之邦”实至名归的历史地位。
例如,唐朝诗人李白,这个妇孺皆知的酒仙,他至少两次“南泛洞庭”,游过常德。某日,他因思家心切,一时兴起,在常德沧水驿楼题壁《菩萨蛮·闺情》一首。当时李白尚未成名,此词也没引人重视。不料在李白去世312年后,却被北宋人魏泰发现并经考证确认,从此把我国文人写词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一百多年,人称此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一首小词开辟了中国诗体发展的一个时代”。画家父子从这文学佳话中得到启示,便立意把酒仙与美词二者巧妙揉合,以《沧浪秋思》为题,精心设计出李白“醉卧犹思”的造型,表现他在望远怀人、驰神遐想中,竟然爆出了一首千古绝唱,使此词此情与常德同其不朽。
再如,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埋葬明王朝的李闯王,民间传遍了他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自幼学诗又能写诗。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年)正月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却因骄傲懈怠在短短40余天内便功败垂成,退出北京,后到常德禅隐于石门夹山灵泉寺,当了和尚,还留有诗作,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收集起来。闯王、和尚、诗作,此人此事可谓独特,画家真实地把李自成精塑成身材魁伟、满面英气、绝不寻常的一个僧人,同时又以含蓄的笔墨,在李自成的身边绘制了一个硕大的香炉,唤起人们对《甲申祭》的历史沉思: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要永远行进在“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赶考路上,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陈氏父子在潜心发掘与升华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特别关注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历代名贤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如何表现领导虎门销烟、开展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因为林则徐曾两次到过常德,为常德留下了“冬心话与岁寒人”的两首好诗,所以入选常德地方的《题咏名贤图》。但画家在构思《岁寒冬心》画像时,却没有局限于地方风情,而是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时代背景下,以时代氛围驱动画笔,用现代话语铨释先贤,让林则徐端坐坚固磐石之上,醒目远望世界激荡谲诡之风云,眉宇间尽展拚搏与担当之志向。面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此时此刻,人们当可听到林则徐心潮澎湃的心音,也正是时下中国到处流传的他那“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于担当;而从画家父子情出于心的真情笔墨里,人们似乎还可以从林则徐那雄健豪劲的英雄气慨里,读出一种隐隐的忧患意识,呼唤着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持续奋斗与勇往直前。
画家以同样真实的立意,也鲜活地刻画了清朝末年自号“鉴湖女侠”秋瑾的形象。这位著名的女革命家,早年曾随任常德厘金局总监的父亲在常德生活过三四年。1907年她秘密再来常德从事革命活动,却因访友未遇旋即离去,写下了《去江城舟中感赋》一诗。对《百感江城》的秋瑾造型,两画家几经比较,认为也不必探索秋瑾来去常德的难言之痛,而要突出这位辛亥女杰的革命志向,于是仍让她身背宝剑,着日本和服, 留日式发髻,还秋瑾一个离家东渡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矢志革命的典型女侠形象,英姿飒爽,慷慨悲壮。这样,作为《名贤题咏图》煞尾之作的秋瑾画像,将一股浩然正气,永世长存于天地之间。
《题咏名贤图》(长卷之二)
客亭题壁-寇 准 笙管吟秋-李群玉 澧州寄笛-杜 牧 武陵观火-刘禹锡
药山赠诗-李 翱 风雨洞庭-杜 甫 沧浪秋思-李 白 武溪揖别-王昌龄
构图神奇:
背景虚实相间
节奏韵律悠扬
构图源于画家的生活、眼界、修养与格调。陈白一具有开拓创新性的作品,向以布局极为严谨、章法独具匠心而著称。陈明大也说父亲关于画面的虚实处理方法,对他创作的影响极大。《题咏名贤图》高2米,长21米,要描绘的历代名贤多达28位,如此的人物画长卷,怎样搞好古典与现实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和谐,构图更成关键。陈白一父子当时工作条件差,家里画室小,很难把握长卷的整体关系和节奏韵律,于是跳出斗室,借得省文联机关五楼大会议室,临墙铺展,张扬构思。力求单幅人物画的真实鲜明,长卷整体感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彼此人物神态的互有呼应,前后画幅构图的互有关连,形成韵律有致、气势流畅的有机整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设想很美好,可开卷就犯了难。陈明大举起首幅名贤图《屈原涉江》:爱国爱民不屈服于流俗的屈原,满怀悲愤之情迎风傲立船头,“吾方高驰而不顾”,要为理想信念而斗争,多么鲜明的时代主题呀,可是,怎样同紧接下图宋玉《澧浦悲秋》的“构图互有关连”呢?
“计白当黑,背景有虚有实,”陈白一当机立断。虽然他对自己画的这幅《屈原涉江》颇为得意,仍然决意割爱,另画了一幅省略背景的屈原《朝发枉渚》画,正好与下图同样背景省略的宋玉“神态互有呼应”。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骚体诗赋的创始人之一,一生遭遇坎坷,传说死于常德临澧。他的《九辩》是我国文学史上继《离骚》之后的又一篇杰出的长篇抒情诗,鲁迅谓之“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父子画家作画时,就让两位诗人尽洒悲愤凄怨之情,用情绪沟通了两幅画面。
同时,鉴于两位诗人历史地位和影响大小的不同,将屈原的画面置于前头,显得高大突出,而将宋玉置于稍后、稍小的位置,真实地再现了后世并称为“屈宋”的关系,准确到位,统一和谐。
妙棋一着,全盘皆活。陈白一背景虚实设计这个高招,破解了人物画长卷前后画幅构图互相制约、捉襟见肘的窘境,为《题咏名贤图》既是整体、又可分割的构想打下基础。
试以《沅南苦读》为例: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沈约,少年时曾在常德刻苦攻读。如果在这幅画中,将沈约关在屋子里读书,那便很难与其前后图中的人物形成一定的呼应关系。 现在画面设计为沈约在户外读书,对前后图的刻划人物就无碍了。
中国画讲究诗画一体,诗情画意。为求展示中国传统绘画的这个特点,注重诗意的情感表达与抒发,画家父子早早便做够了功夫,与诗墙杨杰、刘先、阮先、满大启等人多次交流、座谈,深入探讨史料,精确提炼主题,经过反复推敲,为28位名贤图像各拟好四个字的诗意题款,平仄粘对,朗朗上口,既符合名贤身份,又切合题咏原意,让长卷处处洋溢出浓郁的诗的意境与情趣。
绘画这门视觉艺术,是通过优美构建物象及其外在形式向内在精神的转化而引人入胜的,重在韵味悠长。画家父子从开始就注意人物的组合排列和构图间的相互关联,塑造正反、前后、坐卧、立行等不同的姿式和神态,以优雅的曲线给人音乐般圆润婉转的美感;尔后又对画面整体的结构、韵律、节奏,人物比例的大小以及动态、势向等等,反复进行调理。当时年近七十的陈白一总是不顾劳累,伏案挥笔,追求心手相合、抒情写意的线的飞动、墨的润华,自然溢出深层的精神轨迹;为不让老父太多辛苦,陈明大则处处抢在前面,尽倾心智,务求父子俩的共识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曲尽其妙的张扬,让优美的旋律响彻长卷。
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是中国画的传统特色。深谙中国绘画要旨的陈氏父子,在与诗墙同志商定诗意题款之后,也早早就约请长沙友好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友吉,为每位名贤各刻制一两方题署名章。杨友吉乃齐白石的同乡,与陈明大同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视陈白一为师长,闻讯肃然欣诺,全力以赴,精心刻制了28位先贤印章30方(其中王安石、王守仁各2方),以助先贤名士人物画像竞焕神采。在美妙笔墨构成的黑白分布的画面上,分头钤盖上这方方朱红色印章,点破墨生五色的情致,增添朱红焕金的色彩,顿显一片耀眼的光华。看,计白当黑的背景设计,虚实相生;笔走龙蛇的书法题款,错落有致;在风流洒脱、情趣横生的白描物象中,钤上红彤彤的朱色印章,对比强烈,诗意盎然。诗、书、画、印组合于《题咏名贤图》上,互相衬映,互为显彰,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深化了画面的境界,给人以更多元的审美享受。尽情发挥传统绘画的特点与形式美特征,成就了此长卷构图的神奇与美妙。逶迤壮阔的诗国长城,意蕴深远的名贤题咏,徜徉其间的新时代的人们,心里该会漾起怎样的涟漪……
镌刻安装在逶迤壮阔的中国常德诗墙上的《题咏名贤图》
来源:红网
作者:盛和钧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