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左手《齐民要术》,右手《天工开物》 湖南叔侄俩“复活”传统文化成网红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李丹 陈奥男 周逸峰 编辑:李丽 2023-08-24 12:38:38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824115733.jpg

在湘西古丈的深山里,一对叔侄埋头研究《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等中国古籍,至今已成功“复活”了24种传统工艺或物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李丹 陈奥男 周逸峰 古丈报道

你看过《齐民要术》吗?

成书于北魏末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你读过《天工开物》吗?

一本初刊于1637年、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湘西古丈的深山里,一对叔侄左手《齐民要术》、右手《天工开物》,埋头研究起了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古法徽墨惊艳众人,“一方朱红,千年国色”的龙泉印泥焕发光彩,被誉为纸中“活化石”的汉皮纸重现于世……

今年4月,“90后”向清标和“00后”向宏俊叔侄俩开始在“山白”账号上发布“复活”传统文化的视频。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叔侄俩在抖音短视频“吸粉”500多万,全网粉丝超800万。

“90后”向清标(左)和“00后”向宏俊叔侄二人。

从古籍中找寻“方法论”

“你说的是‘山白’吧?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左侧走,在有两颗古树的路口进去就是他们村。”8月16日,记者从古丈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向家叔侄所在村子,途中问路时一位村民这样回复道。

叔侄俩的家位于古丈县断龙山镇梅塔村,群山环绕之间,向清标在木屋里剪辑即将发布的视频,向宏俊则在屋前玉米地的田埂旁煮牛皮胶。

时间回溯,去年年底,向清标找到备考公务员失利的侄子向宏俊问他“想不想学摄影”,于是“山白”团队由“夫妻店”扩张至3人。

时间再回溯,大专毕业后,向清标在上海一家汽修店工作了4年。因为厌倦了每日雷同的生活,他决定返乡“找出路”。

回来后,一直爱好摄影的他曾在一个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电商平台工作过,并先后参与过“彭南科”“谢小琥”“向青山说古丈”“乡间小窝”“腊肉小王子”等多个湘西本土自媒体账号的拍摄和运营工作,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向清标发现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便动念要“找寻以前的文化”。他从旁边的书架上掏出了一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这是他的灵感源泉。书籍的目录页,许多项技艺旁都用黑笔打了一个对勾,这是向清标认为自己有能力“复活”的技艺。

家中,叔侄二人翻阅典籍,对每天的劳作安排进行修整。

灵感有了,如何将实现?向清标在古籍中找到了“方法论”。

向清标自小好钻研,旁人如观天书的古籍,他却觉得趣味良多,“一不小心一天就过去了”。

向清标钻研技艺、向宏俊负责实操,叔侄俩在《齐民要术》中学会了制作胭脂必经的“杀花”工序如何操作,从《天工开物》中找到了制作古法竹纸的方法,通过《事林广记》和《外台秘要方》中的寥寥几句琢磨“玉女桃花粉”的制作工艺……

令人惊讶的是,在向清标的书架上,《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古籍都有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他还特意购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影印版。向清标解释道,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一字之差,就会造成谬以千里的后果,他为此多次碰壁。每次钻研时,他都会对照不同翻译版本查看,久而久之,理科出身的向清标的文言文功底日渐深厚。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向清标、向宏俊叔侄俩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但想要汲取这一捧“清泉”,绝非易事。

以一种笨拙的方式坚守

复刻传统文化,为何如此之难?

一个原因在于许多技艺濒临失传、或只在古籍中留有只言片语,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原材料大多价高且难得。

因此,复刻,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时间上成本都极高。以龙泉印泥为例,为了获得制作印泥的藕丝,叔侄俩和家人一起花了4天时间,才从500多斤藕梗中抽出了不到1钱的藕丝。

制作以苎麻为原料的夏布时,向清标晚上10点左右,都会去外面摸一摸有没有露水。他发现,夜里冒露水时,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能让麻线保持一定韧性、不易断裂,这时编织夏布的成功率最高。尽管已经如此谨慎,“山白”团队还是经历了连续8次的失败。

最终,历时14天制作、拍摄的夏布,浓缩成一条6分多钟的视频,收获了600多万的点赞。

夏布制作。

事实上,这已经是相当短的工期,叔侄俩复刻的绝大多数工艺都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对此,向清标说道:“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这件事很难做下来。”

作为“山白”的“门面”,向宏俊也被推到了“台前”,“社恐00后躲深山研究天工开物”定格了人们想象中的向宏俊。

在视频中,他总是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像一个诚实的记录者,用行动展示每一个环节,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奢侈品”为何难得。但这个过程远比视频展现的要艰辛得多,以“山白”最受关注的徽墨视频为例,制作过程中,叔侄俩因割漆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向宏俊还被一条五步蛇咬中,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在“山白”的视频里,向家叔侄俩秉承的一个理念就是——能用原生态的,绝不会添加其他东西。“这个环境里所包含的一,天气也好,稻谷农作物也好,日出日落也好,这些自然的馈赠都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向清标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以一种笨拙的方式让人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给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降降温”。

记录“龙泉印泥”的制作过程,叔侄二人对工艺和细节的要求一丝不苟。

传承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赓续“灵魂”,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其传承下去。

至今,向家叔侄已经成功“复活”了24种传统工艺或物品。向清标谦虚地说:“我们只能达到‘形似’,还做不到‘好用’。”

但一根寓意“传承”的接力棒,已经在33岁的向清标和23岁的向宏俊手中接续,他们以“新农人”的身份让许多尘封于岁月的技艺重现于世、震撼众人。

一条制作徽墨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3.7亿次,点赞量直逼千万——对于向家叔侄而言,“复活”传统文化并实现“破圈”传播,就是他们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从“彭南科”到“李意纯”,从“江寻千(九月)”再到“山白”,越来越多的人“踩着前人的肩膀”以视频呈现风花雪月、时光变迁、古人智慧,让人们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向清标告诉记者,他们在做难做的事,更是做有意义的事。

位于武陵山区的湘西州,拥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7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块非遗宝地上生活、生长的向家叔侄俩正在筹划“复活”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宣传家乡文化出一份力。“大家的喜爱让我们知道自己选对了方向,接下来只需要坚定地走下去。”向清标说道。

太阳渐落,夜色逐渐笼罩屋前大片泛黄的玉米地。忙碌一天的叔侄俩捧着饭碗在院子里边吃边聊,在笑语声中能听见他们澎湃的希冀与传承的信念。

余晖中,伴着夕阳,他们有说有笑的谈论一天的收获。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李丹 陈奥男 周逸峰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42/68/129837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