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实习生 余文婷 谭斐畅 长沙报道
长沙望城的靖港古镇,如今游客不多,静谧中透着一丝文脉风骨。
37岁的冯灿,3年前来到这里,开了一家叫作“洛春脂意”的蓝染艺术馆,里面陈列着各种蓝染作品,有桌旗、服饰、家居用品等等,其中的镇馆之宝是一幅16米长的蓝染《清明上河图》。
这是冯灿历时两年时间,埋头创作的,用工之细,令人称绝。
冯灿是娄底新化人,早年在北京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2009年,一个机缘巧合下去了贵州,在那里,她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蜡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留下来拜师学艺。在贵州的两个月,冯灿向国大师杨成舟学习了蜡刀的使用技巧,作画的工艺。不久之后,聪敏好学的她又去云南学习了当地的扎染工艺。这些都属于著名的蓝染非遗技艺的一部分。
这一切的发生,看似突然,其实在冯灿小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小时候,家在农村,村里的人往上数三代都会染布。在冯灿的记忆里,外婆和母亲会用一口大锅煮好染料,然后把布放进锅里浸泡,一晚过后,再将布晾干。这些布用来裁剪做成衣服,自给自足。
染料用到的原材料,实际上就是板蓝根的叶子。在冯灿的故乡新化县天龙山石冲口镇,就种植了大片的板蓝根。 “板蓝根叶本身具有消毒、防蚊虫的作用,而且板蓝根叶与其他染料不同,不需要加入一些化学成分,只需加入石灰进行发酵就可以染上色了。”
2019年,冯灿夫妇回到湖南,在长沙靖港找了一隅静谧之处安营扎寨。“这里安静、古朴,适合创作。”
2020年6月,冯灿开始着手《清明上河图》的蓝染创作。
两年来,她日以继夜,先是在白布上进行画的描摹,然后再用沾了蜡汁的蜡刀在画作上进行上蜡,再将布放入染缸中浸染,最后取出晾晒。这样一幅长达16米的《清明上河图》完美地还原了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
2021年6月,冯灿获得望城区“蜡染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她表示,下一步计划创作13米的《千里江山图》,继续致力于创新推广蓝染非遗技艺。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