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与思潮,相互激荡。无论是1840年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还是1980年代开启思想启蒙的《走向世界丛书》,历史大潮中,“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总是发出先声。如今,湖湘儿女正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如何传承改革开放基因,激荡创新思潮?如何汇聚更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时代之问,也是使命之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报道
1854年,中国人编写的一部书,在日本火了。
这部书不仅火,还很牛。牛到什么程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影响了一群有影响力的人。
日本近代改革家横井小楠、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等人,都深受这部书影响,他们由“闭关锁国”的力行者变成了坚定的“开国开放”提倡者。这部书在日本被一版再版,并由此形成一种思潮,对日本明治维新有着“巨大影响”。
这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书,就是湖南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一部由国人编写的纵观世界各国的巨著。
▲湖南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
跨越180年,魏源的“睁眼”,深深“刻”进湖南人基因,对当下仍是一种警醒,一种催发,一种激励。
从睁眼看世界的那个湖南人说起
《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作者魏源最经典的观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那个将一切非中华文明皆鄙夷为“奇技淫巧”的时代,这可谓石破天惊。
《海国图志》不仅影响了邻国,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某种程度上来说,辛亥革命也汲取了它的营养。
问题是,这部奇书的作者魏源,居然来自不靠海不沿边的湖南。天下饱学之士众多,为什么是他成为“睁眼”第一人?
这或许得从魏源的成长经历说起。
1807年,年仅13岁的魏源离开家乡(今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私塾,去县城求学。16岁便回到家乡开学堂,教了3年书后,他到岳麓书院深造。岳麓书院是胡大时、王夫之、陶澍等人早年求学的地方。魏源在此耳濡目染,深受“经世致用”理念影响。
走出岳麓书院,魏源历经会试落榜、战争频仍、社会动乱、辗转幕府等各种遭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求变图新的努力。在南京隐居乡野时,他与改革家林则徐往来甚密,经常讨论天下大势;在两江总督府任幕僚时,他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在江苏任地方知县时,他改革盐政、筑堤治水。观其一生,无论参政、交友或著书,魏源的风格就两个字:务实。
身体力行融入世俗功名,通晓时局看透世间万象,倾力著述放眼世界大局,此等视野,非常人所能及。魏源提出的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选拔人才、开启民智等一系列主张,放在今天仍给人启迪。
8月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游人如织。(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海国图志》得以问世,魏源能够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得益于他的人生历练,更得益于他成长起来的文化土壤。
往前推,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曾是许多名家大咖流放、浪迹之所,屈原、贾谊、陶渊明、王昌龄、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都曾来此抒发豪情,留下不少千古绝唱。
他们来湖南,大多虽有失意,但内心深处都呈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如被贬湖南常德近十年的刘禹锡,所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是何等通透的视野和情怀。
往后看,魏源之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刘坤一、郭嵩焘、熊希龄、杨昌济等,都在岳麓书院求过学。再往后,毛泽东、蔡和森几次寓学于此,一时风云际会,留下许多佳话。
1920年,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尔纪聚会,讨论学会方针。图为与会的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半部近代史,一群湖南人。”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四塞之国”的湖南能够从历史的角落里脱颖而出,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湖湘文化内核,就是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处世哲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源及其《海国图志》会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出现,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那就是受益于根植文化土壤中的创新基因和务实品格。
而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土壤,必然会催生出敢于变革、勇于“走出去”的群体。
上世纪80年代湖南又出了一部“奇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湖南又出了一部“奇书”。由湖南平江人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这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套湘版书。
丛书原计划出100册,当时只出版了35册,计800万字。一经推出,便在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引起轰动。
▲ 湖南推出的《走向世界丛书》。
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认为是“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教授发表文章《重读“走向世界丛书”》,里面说:“时至今日,这套丛书读来依然具有让人不安的力量”。
这种不安的力量,就包括革新、求变。
钟叔河策划的这套丛书,以游记和笔记形式,全面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文化,篇章作者均为我国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先哲,在出版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到2017年,这套丛书余下的65种终于出版,时隔30年,百种完璧。
事实上,钟叔河主编的丛书,包括上世纪80年代主编的《曾国藩全集》,虽引发轰动,但都顶住了一定的压力。有人曾提出“曾国藩是敏感人物”,钟叔河这样回应:“评价曾国藩是一回事,提供完整的资料又是一回事。我只说,要肯定他,要批评他,都得看他的书。不看他的书,讲的很多话就没有常识。”
▲钟叔河老人。
这种开放眼界和“常识”思维,除了让他赢得“敢为人先”的赞誉外,也给这套“走向世界丛书”提供了足够的底气。有媒体评价钟叔河:“他引领一代中国人‘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丛书”面世风行之时,正是中国打开国门、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之际。我国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后,1988年4月又建立了“面积最大的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持续推动改革进程。
改革的触角最先体现在经济领域。1984年5月,中央就开展厂长负责制试点专门发文。
地处内陆的湖南,在一个月后迅速推开试点。当时的湖南制药厂、湖南日用化工厂、湘潭钢铁厂、正圆动力配件厂、长沙橡胶厂等率先开始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
改革试点效果超出预期。全省2000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被要求在1985年上半年“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两年后,湖南省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工业企业,占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
湖南人的改革开放精神及行动力,由此可见一斑。
“睁眼”基因需要时代新注解
最近,网上有个表述很火——“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记者认为,“个人的齿轮”之所以能够开始转动,往往得益于“时代的齿轮”带转的动能。
《海国图志》的出现,与当时列强入侵、亟待奋发图强的大环境密不可分;“走向世界丛书”是对《海国图志》“睁眼看世界”的一种继承和延续,与当年改革思潮的萌动关联紧密。
▲繁忙的岳阳城陵矶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向”中国。在钟叔河看来,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地方观念特别强,走向世界的观念却未必会很强。
几年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您认为现在中国是否已经走向世界”时,钟叔河说,还远远没有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不仅是技术走向世界,还有思想文化。
他说,比如我们在物的现代化方面发展很快,但在人的现代化这方面,“要走的路还‘漫漫其修远’”。
从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到钟叔河的“走向世界”,这是湖南人基因中的荣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两位前辈对我们的灵魂之问?
崇尚和引领改革开放的人都是些什么人?记者以为,首先,必须都是一群务实之人,其次,大多是一群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具备这两个显著特征的人,才会以天下苍生为念,才会生发出“革故鼎新”的思想和勇气。
当前,湖南需要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除了官方推动,其他力量来自哪里?
在记者看来,力量还应该来自于我们发自内心的动力,来自于每个单位甚至每个个体。
任何一种革新,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时代精英。当众多“个人的齿轮”转动起来,往往又会推动“时代的齿轮”加速。
在新的征途中,“睁眼”基因需要更好的传承和激发,才能做好新时代的注解。湖湘子弟更要争气,让湖南惊艳于世界。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陈雪骅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