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组图/记者常立军
岳麓山近在眼前,岳麓山远在天边。
就像是对一个人,如果不去了解,即使天天见面,也只是一个陌生人。最近,我们在岳麓山下的三所高等学府,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令人遗憾。大部分同学,一个学期大概能爬两三次。爬过这座山的同学,也只是随意浏览下景观,之后,也就没有了更多的兴致。山上的文化遗迹,很多同学只看过爱晚亭。山林中遍布的烈士墓和纪念碑,很少有人关注。很多人知道这里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却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哪些遗迹与之相关。过度关注远方,而对于近在咫尺的事物缺乏关注,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广泛的现代“病症”。
岳麓山古游览图。
与我们共情的,还有岳麓山的管理者们。9月初,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公众号刊发了一封题为《嗨,麓山青年——一位岳麓山守护者写给山下新生的信》的文章,文章作者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淑岚。她在信中,为很多大学生居然没有去过岳麓山深感惋惜。
为此,杨淑岚推荐了朱张古道、禹王碑、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墓葬、麓山寺等充满文化和纪念意义的打卡点,并祝福学子们在山上获得健康、爱情和友谊,以及拥有更丰富的内心和更厚重的力量。
诚哉斯言!太多的人,看山只是山。岳麓山不雄奇,也不伟岸,300.8米的海拔高度,让那些只依赖单纯视觉景观的人们,觉得“没有什么太多意思”。其实岳麓山,是长沙这座烟火城市充满文化感的另一面,它肃穆却不乏温情。肃穆的是那些记录了历史和文化的书院、寺观、墓葬、古道、遗迹、碑刻;温情的是园林、亭台、溪水,以及春天里盛开的堇菜、夏日林下冒出的马勃菌、秋日里掉落的南酸枣、冬天漫山飘落的飞雪。岳麓山是城市季节变化的窗口。不爬山,我们甚至很难真正感受到四季的轮回。
在“以心观物”方面,古人似乎比我们更为高明。中国传统文化里认为山不在高,表达的就是对文化内涵的致敬。岳麓山就是这样一座需要用心去体验的山,一座自然与人文的博物馆、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麓山寺山门。
岳麓山中,最能表达文化意象的是建筑。
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建筑,映照着不同的时代面相。有建筑的承载,有历史记忆的叠加,岳麓山才能成为一座有精神意义的“场域”。建筑是时间的史诗,岳麓山用建筑展现了一个从传统到近代的历史性文化转向。而建筑本身,也作为一种“物的历史”而存在。秩序、纪念、传承、信仰、融合、流变、消亡、重生,建筑从来没有停止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诉说。
中国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展现了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人与天地、建筑与天地、人与建筑、人与人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关联,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表意文化体系。这种复杂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自卑亭。
从一座附近的山中,可以看到万千世界的人。去远方,才能够领略更浩瀚的星辰大海。仅仅是截至今年8月底,岳麓山橘子洲景区的客流量就已经突破2200万,并由此成为长沙最热门的打卡地。当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涌向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时,作为本地人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更深度地了解岳麓山的广阔世界。
观照世界,从一山起,永无止境。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