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敬湖湘英烈的《芳草集》烈士纪念日前夕上市,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作序诠释书名来历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高芹 2023-09-11 18:07:1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人民出版社新书《芳草集》。

编者按:今天特地转发的,是杨胜群先生为湖南人民出版社新书《芳草集》专门撰写的序言。历史上,湖南二十余万英雄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此书正是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英烈生平事迹的文献纪实性作品。取名“芳草集”,寓意芳草深深扎根身下大地,亦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党史地位评价。

杨胜群先生,湖南华容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著作编辑、思想生平研究和中共党史及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工作,曾担任《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主编,主持拍摄《新中国》《使命》《诗人毛泽东》等大型电视文献片。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湖湘英烈自觉将国家和民族命运扛在肩头,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也奠定了湖南厚重的红色底蕴与重要的党史地位。湖湘文化和湖湘人文精神之所以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充盈着一个历经苦难、在苦斗中前行的民族,甘愿用尸骸堆积成桥,用牺牲自我成就“奋斗造桥的精神”,令人心生敬畏、震撼灵魂。

《芳草集》主编“胡湘文”是一个团队的特殊署名。

《芳草集》主编“胡湘文”是一个团队的特殊署名,“他”携湖南人民出版社社科文史事业部青年编辑团队,摒弃脸谱化、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以纯真、自然、质朴的文风,描摹出100位(组)鲜活、纯粹、真性情的湖湘英雄群像。此书是致敬湖湘英烈的典范之作,更是一次主题出版物话语风格的创新。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主题出版物重温历史?“芳草”究竟如何植根人民,以青春和热血回馈人民?湖湘英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值得传承?杨胜群先生通过这一篇序言,与即将翻开此书的读者进行时空对话。希望这部用心用情用力之作,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芳草集》是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英烈生平事迹的文献纪实性作品。

《芳草集》序言

杨胜群

一个发展进步的民族,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基。湖南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注定要成为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工作时,用两句话描述了湖南人民的奋斗牺牲。第一句是古语“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第二句是诗的语言“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

一抔热土一抔魂。仅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有名有姓可查的革命烈士三百七十多万,湖南这一时期查明的革命烈士就有二十多万,其中已明确登记在册的也有十五万多。有学者研究估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牺牲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多达百万。新中国成立前,湖南十九任省委书记中,有十位先后牺牲。毛泽东1925年在家乡建立的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的五位成员,全部先后牺牲。小小的韶山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多达一千七百余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六位亲人。在湘西桑植,贺龙宗亲中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二千零五十人。1935年11月,贺龙率红二、六军团主力一万七千余人从桑植出发长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桑植人。到新中国成立时,这些人中活着回来的寥寥无几。女儿贺捷生曾问父亲贺龙为什么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了不回乡看看,贺龙说,他把那么多家乡子弟带出去了,却没有能够把他们活着带回来,他心疼不忍面见父老乡亲。韶山、桑植两地堪称湖南人民为革命牺牲的缩影。百万三湘英烈,将自己的生命乐章融进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先烈的生命交响曲,演绎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时代壮剧。

一个尊崇自己的英雄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他特别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全社会已形成了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歌颂英雄的良好风尚。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芳草集》,就是这样一部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的作品。书中生动地记述了湖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一百位烈士的生平经历和奋斗业绩,描摹刻画了在那个伟大革命时代崛起的三湘英烈的群体形象,其中有未被“挂头”吓退的郭亮、“砍头不要紧”的夏明翰、断肠明志的陈树湘等著名烈士,也有不少过去不太为人熟知的英烈。作品中的这些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不饱受以君子之道和家国情怀为内蕴的湖湘传统人文精神的浸染,他们的经历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那个伟大革命时代“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奋斗牺牲的精神。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把“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奋斗牺牲的精神概括为“奋斗造桥的精神”。1920年,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的文章。文中说从王船山到曾国藩,再到黄兴、蔡锷的“奋斗精神”,现在“在一班可爱可敬的青年身上复活了”。文中援用了南非进步女作家奥莉芙·施莱纳作品中写到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庞大的蝗虫群渡河,第一只蝗虫下河被水冲走,第二只又被冲走,但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仍然勇敢地接踵而下,它们的尸骸终于堆积成了一座桥,剩下的蝗虫便从桥上渡过了河。陈独秀将此概括为“奋斗造桥的精神”,在文中说欢迎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并希望当时已崭露头角的新一辈湖南人能更好地发扬这种精神。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用诗的语言把“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奋斗牺牲的精神,概括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阔别三十二年,让他感触最多感受最深的不是山川风物,而是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革命斗争和家乡人民的奋斗牺牲。时代和时代价值的发展变化使然,毛泽东对湖南人奋斗牺牲精神的概括,与陈独秀湖南人“奋斗造桥的精神”的概括相比,无疑有了升华,凸显了伟大革命时代奋斗牺牲者“多壮志”的精神境界和他们奋斗牺牲所追求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价值。陈独秀的概括和毛泽东的概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湖南人奋斗牺牲的精神特质,为我们研究和记述近代以来湖南人物和湖湘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

三湘英烈无疑是湖南人奋斗牺牲精神的杰出代表,这部《芳草集》集中、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内驱力的彻底的奋斗牺牲精神。作品没有停留在一般地记叙人物生平经历上,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撞击人心的故事和细节,刻画人物从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突出描写他们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的选择,同时又将他们还原成普通人,写出他们的真性情和各具特点的情感经历,努力反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信仰美、崇高美和人性美。

这部书取名“芳草集”,亦极富寓意。芳草深深扎根身下的大地,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水分和营养,让自己拔节劲长,又以自己的光和热回馈大地,以自己“一岁一枯荣”烘托夏花的绚烂和秋叶的静美。人民英烈如芳草,植根人民,以青春和热血回馈人民,以他们如歌的生命永远烘托着人民革命胜利的绚烂和静美。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日于北京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QQ图片20230911171541.png

《芳草集》购书二维码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43/55/130407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