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亚运会科技感满满,令国际媒体惊叹;在长沙,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开始试验,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增添了重大载体。
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离不开一个基本逻辑,即科研成果从“研”到“发”。研是从0到1,发是从1到10甚至100,科研成果只有开发利用才能显现价值。为此,红网“观潮的螃蟹”今起推出“从研到发”系列报道,为推动更多成果从研到发提供一份动能。
▲岳麓山下、湘江之畔,高校云集,人才密集。
23年前的2000年左右,长沙岳麓山下掀起了一股院士创业潮。何继善、黄伯云、刘业翔、夏家辉等院士,纷纷第一批“吃螃蟹”。
院士“下海”创业,如今看来不足为奇,当时却是石破天惊之举,引起社会震动,甚至引发争议。
现在,院士创业早已开花结果,用事实有力回击了当年的质疑。
长沙正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在湖南而言,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与当年院士创业潮何其相似。
记者今天带大家一起,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回望那场足以上热搜、登头条的院士创业潮,并试图从中为我们今天进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寻找灵感与启示。
院士们“吃螃蟹”带动创业潮
2000年3月22日,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招来第一个“金龟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成了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首个入园的院士。何继善出技术,吸引社会资金,迈出了院士“下海”的第一步。
是什么原因,让何继善院士“下海”?
1998年,大洪水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遏制洪魔,1999年,以何继善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科研集体,研制出了“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该技术对渗漏点的判断准确度高达95%以上,可以大大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然而,有了成果,何继善院士却没有资金大力推广,发挥防洪效益。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结晶“老死深闺”,他率先创业。
何继善院士此举,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带动了湖南一大批院士及专家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刘业翔创办长沙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粉末冶金学家黄伯云创办了两家公司———湖南刹车材料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南英捷新材料公司;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夏家辉院士牵头创办了湖南瑞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据《人事与人才》杂志2001年第5期报道,当时,先后100多名专家教授领办的57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登记,其中创办或领办企业的院士有10多名,占当时38名在湘院士的三分之一强。
院士为何集体“出山”?
“中国即将加入WTO,一些外国公司和产品将涌进中国争夺市场。中国民族工业需要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来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何继善院士表示,他们“出山”是为年轻人引路搭桥,希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
刘业翔院士则对“弟子”们说:“国外许多东西打入了中国市场,但电解铝行业还没有,必须抓住时机,把自己的先进技术开发出来,占领市场。”
其实,当时院士们“出山”,是有很多顾虑的。
▲隆平高科。
“隆平高科”打算以袁隆平院士名字为企业冠名时,遭到袁院士强烈反对:“袁隆平今天涨1元,明天跌0.5元,像什么话?”
袁隆平院士担心以他的名义做商业广告,会影响科学家的声誉。但是他有两个夙愿未了,一是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二是把超级杂交稻研制成功。实现这两个宏愿,都需要大量资金。懂经营的专家不断向袁隆平讲解融资理念,才让他最终同意。
隆平高科成立后,袁隆平院士任名誉董事长、董事。现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方志辉,当时担任董事兼国际贸易部总经理,专门负责杂交水稻对外交流与开发。
“隆平高科成立后,对杂交水稻向全球推广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方志辉向记者回忆,隆平高科成立前,推广杂交水稻是通过培训交流来进行,很零散,进展缓慢。
▲当年,袁隆平院士和方志辉(左一)以及外宾一起察看杂交水稻。
隆平高科成立后,以企业身份对外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合作,当地配合度更高,推广杂交水稻更顺利。
方志辉说,以前做杂交水稻推广缺资金,隆平高科上市融资,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种子检验检疫、在国外建大型种植基地等事务,以前靠科研机构很难做,后来有了隆平高科这个企业平台,都不成问题。
院士创业潮的兴起,既有院士主观意愿,也有客观环境的促成。
1999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在人才密集的岳麓山地区筹建大学科技园,同年12月该园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的大学科技园之一。为此,湖南省和长沙市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中南大学等高校也借此机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据《科技日报》报道,2000年3月,中南大学制定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成果作价入股的形式,领办、创办企业,成果发明人或课题组可拥有70%的股份,而学校则只占技术股份的30%。
何继善院士及课题组成员,以他们发明防洪测漏仪等作价200万元,创办公司,引来社会投资600万元。
在“身份”上,学校也有较宽松政策,教授们在公司兼职,只要教学工作量同时完成,工资奖金两边拿。
一系列极具突破性的政策,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巨大热情。长沙院士创业潮现象,也引发了媒体广泛关注,多家央媒进行了报道。
院士创业潮影响深远
在人们印象中,院士应当在书斋中、在实验室里。他们“下海”,是不是角色错位?有没有功利使然?
当时,社会舆论对院士创业,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时任湖南省人事厅副厅长黄寿德十分赞同院士创业。他说,院士创业有利于人才培养,还有利于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黄寿德当时分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为在湘院士服务。他大力支持院士创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近距离接触过院士的发明创造。
“我参观了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团队的粉末冶金实验室,说实话,很震撼。他们的材料可以用来做人工关节、人工牙齿、飞机刹车片,还有一次加工成型的手表带,想要什么颜色都有。”已退休17年的黄寿德向记者回忆,虽然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这个事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
黄寿德当时还从中南大学听到一件事,说韩国有一架民航飞机在降落时出现意外,在即将冲到海边时,飞机被刹住了,原因就是飞机刹车片采用了黄伯云院士团队研发的产品,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黄寿德说,这件事影响很大,直接导致黄伯云院士创办的企业拿到了俄罗斯的订单,开拓了海外市场。
媒体人周和平写过很多关于院士创新创业的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当时黄伯云院士团队科研成果应用在飞机刹车上时的情景,觉得很了不起。他说,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鲜活样本。
同时,也有人对院士创业持谨慎态度,认为市场充满诱惑,如果太功利化,可能会影响到科研成果质量。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院士创业播下的种子,后来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当年有关院士创业的“争论”也早已有了“定论”。
▲继善高科。
由何继善院士发起成立的“继善高科技公司”,目前建成了2.5万平方米集办公、研发、生产及员工公寓为一体的继善高科产业园,推出的双频激电仪等高端智能装备,在全球具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
隆平高科则研制出了多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种业企业前十强。
由中南大学何清华教授领衔创办的山河智能,2022年营收超过7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院士创业不再稀奇。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汇聚的两院院士达34名。仅2022年9月14日、20日、26日,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桂卫华、王耀南分别领衔的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岳麓山大科城,两年多时间落户了17个院士(团队)项目。
院士创业潮带来哪些启示?
今天,湖南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当年的院士创业潮,能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才能抓住“牛鼻子”。
科研人员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潜力,是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必答题。
“当年院士们敢于打破思想禁锢,进行从0到1的创业探索,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对记者说,现在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需要继承、激发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突破技术“无人区”,敢于进行成果转化,敢于搏击市场浪潮。
打破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切障碍,是重要突破点。
当年院士创业潮的实质,是通过市场实现成果转化。据媒体近期报道,2018年以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所在长重点高校的本地成果转化率仅为23.4%,远低于合肥(75%)等城市。这个数据,无论是政界,还是科研、产业界人士,看了都会感到惋惜。对湖南而言,从研到发,更重要的是解决“发”。
在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教授李琳看来,人才是研发的关键因素,先要想方设法为人才“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建立容错机制,让他们能大胆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从研到发良性循环,是培育科研源动力的土壤。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要特别注重产学研的深度配合,往往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成效。”湖南高诺集团董事长毛铁对记者说,事实上,我们现在都在享受20多年前院士专家创业潮带来的红利,大量的科技突破、诸多产业的崛起都与当年他们创业有关,与产学研一体化有关。
而继善高科、山河智能等一批院士创办的企业日益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事实已经证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产品在市场变现后再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体系,是确保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研能力不断向上生长的土壤。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